当你真正为自己而活

Naval的2025年7月播客集锦

当你真正为自己而活
Photo by Docusign / Unsplash

原文:When You Truly Work for Yourself

Naval|nav.al|2025.07.31


灵感层层递进

Nivi:欢迎回到 Naval 的播客,我们自 2020 年以来一直不定期更新。今天我们要聊一些“如何致富”的内容。我从 Naval 去年在推特上发过的一些推文里挑了几条,还请 SuperGrok 帮忙做了些整理,接下来我们就一条条来聊聊。

首先一个问题:你说你提前拿到了一本埃隆·马斯克的传记,是 Eric Jorgensen 给你的。读到什么让你觉得意外的内容吗?

Naval:我现在只读了大约 20%,但真的很棒。这本书几乎全是埃隆本人的原话。最打动我的是那种贯穿始终的独立精神、主动性和紧迫感。你不会从这些内容里学到一套“可复制”的方法论——他那套只适用于他本人,适用于 SpaceX、适用于特斯拉,一切都高度情境化。但你会被他的那股“没有什么能拦得住我”的劲头所激励,被他那种疯狂地质疑一切、强调速度和反复迭代、不拖泥带水的执行力所感染。

所以,看完你就想立刻起身,去把自己的公司也做到极致。这也是好书的魔力:听乔布斯演讲让我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,读埃隆的执行故事让我想行动得更果断——至于具体怎么做,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去摸索。

细节未必适用于每个人,但真正驱动我们的,其实就是那份“灵感”。(inspiration)

Nivi:这很有意思,因为很多人把你当作灵感的源泉——不仅仅因为你能激励人心,还因为你提出的原则真的有人会付诸实践。

Naval:我的原则总是保持高度概括且并不完整。一方面这样听起来更有味道、更容易记住,另一方面也的确更具普适性。“如何致富”这类内容最大的问题是,大家总喜欢在推特上用 140 或 280 个字符问我极其具体的问题,可我没有足够的情境信息,根本无法精准回复。

这些问题都需要大量语境和细节,这也是我喜欢 Airchat、喜欢 Clubhouse、喜欢语音形式的原因。以前我在 Periscope 上做直播,有人提问,我可以反问他们,他们也可以补充,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刨根问底。

我可以在现有信息基础上告诉他们,“如果我是你,我可能会这样做。”但大多数情况下,具体细节根本无法照搬,只有背后的原则才具有普遍意义,所以我更喜欢讲“高维度”的内容。

事实上,Eric Jorgensen 在写书时,把很多马斯克的金句都单独提炼出来,变成一句句格言。这种做法很棒。

但说到底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风格。埃隆有他自己的方式去激励他人,我也用我自己的方式。我会被他启发,也会被别人点燃——灵感,层层相递,无穷无尽。


人生当在竞技场中书写

人生注定要在竞技场中度过。唯有行动,才能真正学到东西。如果你只是停留在“学习”,那学到的只会是过于笼统和抽象的道理,最终不过是一句句贺卡上的金句而已——你根本不知道这些道理该在何时何地应用。

许多“原则”和“建议”其实并不像数学公式那样精确。比如“富有”一词,有时候指的是金钱,有时候又是别的含义;“幸福”“爱”也是如此,这些词都被赋予了太多含义。这并不是数学,没有严密的定义,也无法形成一套固定流程让你像计算机那样机械执行。

相反,你必须理解这些原则在何种情境下才适用。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,是亲自去做。当你投入实践,你会逐渐领悟到“应该怎么做”。然后你再回头看我发过的推文,或者 Deutsch、叔本华的文字,或是网上看到的某个观点,你会忽然明白:“原来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!”你知道该如何用它来指导类似情境下的决策,而不是死板照搬,而是作为一个实用的“经验法则”——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参考,但不是一成不变。

一切始于“推理”,但最终你会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判断力。当判断力足够成熟时,它就会转化为品味、直觉,甚至是本能反应,这时候你就可以凭“感觉”行动。但起点,必须从具体出发。

如果你只停留在“道理”的层面——读一大堆原则、格言、手册,永远沉浸在理论中——你就会变成那种“知识过剩却一事无成”的人。正如塔勒布说的那样,成了“高学历的傻瓜”(IYIs)。

我曾发过一条推文,正是这个意思:“获取知识很容易,难的是知道何时何地用到什么。所以,真正的学习,永远都在实践中完成。人生就是在竞技场中展开的。”

我很喜欢那句话。其实,我本想只发一句:“人生属于竞技场。”就此打住。但因为“竞技场之人”这个典故太有名,我觉得有必要从我自己的角度稍作解释。事实证明,这是我一次次亲身领悟到的真理。


想学会,就去做吧

我最近又创办了一家公司,这个项目极其艰难,名字也很应景,就叫“The Impossible Company”(不可能公司)。有趣的是,这段经历让我重新燃起了强烈的学习热情,而且并不是因为焦虑或压力驱动,而是一种久违的灵感和渴望。

我发现自己开始频繁地请教 Grok 和 ChatGPT,读更多的书,听更多技术播客,头脑风暴的次数也多了许多。整个人变得格外活跃,甚至愿意去见更多创业公司——不为投资,只为向他们学习。

仅仅因为“在行动”,我就自然产生了想要学习的冲动,而且这种学习是愉快的,不会让我感到枯竭或疲惫。所以我始终相信,“做”会激发学习欲望,继而带来真正的成长。而且,实践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。如果只是为了“学习而学习”,很快就会变得空洞无趣,那种动力完全不一样。

我们毕竟是生物机械体。我的大脑在走路时反而运转得更快——你可能觉得,动起来会消耗能量,应该慢一点,但事实恰恰相反。我最好的灵感时刻,往往是在一边走一边聊的时候,而不是坐着的时候。

这也是为什么我尝试过“边走边聊”的播客形式,因为我真的很享受这种状态,思维也更敏捷。所以,我一直认为“做”与“学”是并肩而行的。如果你想学习,最好的方式就是去“做”。


人生难题,多需迂回破解

就像人生中大多数有趣又困难的事情一样,解决之道往往并不直来直去。

这也是我那组“如何致富”推文中的核心观点:如果你想要变得富有,最笨的办法就是一头扎进“赚钱”这件事本身。当然你也可以像银行家那样操作,但如果你选择去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东西,运用杠杆,承担责任,发挥你的专属知识,那么金钱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副产品。

你会做出优秀的产品,把自己“产品化”,而金钱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。同样道理,如果你想要获得幸福,不是去刻意追求,而是学会把注意力从自我身上移开,沉浸于那些让你忘我、充满心流的活动中,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临。

顺便说一句,这个规律在“吸引”这件事上也适用。你无法走到一个女人面前,直接说“我想和你睡觉”来吸引她,事情根本不会这样发展。地位也是如此——谁主动去追逐地位,反而显得自己地位低下,因为你暴露了自己的匮乏和渴望。

当然,并不是所有事都必须“间接”追求。很多目标直接做就可以,比如想开车就上路,想写作就动笔。但那些真正有竞争性、或者你总觉得难以企及的事,恰恰是因为它们本质上更适合“间接达成”。这,正是它们之所以难得的原因。


当你真正为自己而活

当你真正为自己而工作时,你不会再有“爱好”,不会再有“周末”,不会再有“假期”,但同样地,也不会再有“工作”。

这是所有创业者、自雇者都熟悉的悖论。当你开始为自己工作时,其实就主动放弃了所谓的“工作与生活平衡”。工作和生活不再泾渭分明,没有朝九晚五,没有办公室,没有人给你指令,也没有流程手册可循。与此同时,也没有什么是“可以关掉的”。你无法“下班”,因为你就是事业本身,你就是产品本身,你就是“工作”,你就是那整个实体,而你对它无比在乎。

如果你做的事真正属于你,你会全情投入,根本停不下来。这就是创业者的“诅咒”。但同时,如果你的方向是对的,如果你是为对的人、以对的方式在做,并且能暂时搁置未达目标的焦虑(尽管这很难),那你会发现,这一切根本不像在“工作”。

这时,你的产出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,你只需对自己设下的高标准负责。这种状态令人极度兴奋,也无比自由。正因如此,我才说过,“自由的滋味让人再也回不去上班族的生活”。一旦你真正尝过这种自由,你就很难再接受九点到五点、照章办事、听从上司安排的生活。

而且一旦你跨出那一步,走上没有“安全网”、没有老板、没有传统“岗位”的钢索——哪怕只是小团队里的极致自驱,这一切看似是“缺点”:没有周末、没有假期、没有所谓的“下班”时间、没有工作与生活的界限。但与此同时,你所做的一切,也从未让你感到“必须做”,而是真正地驱动你、激发你、成就你,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奖赏。

归根结底,我认为这是“一去不复返”的选择。一旦你体验过那种真正为自己、为热爱而工作的感觉——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,全凭自驱和热情推进事业——你就再也无法回到有老板、有考勤、有打卡、有无休止会议的常规职场。

这句话其实还有更深的含义。“When you truly work for yourself”,大多数人以为只是“你成了自己的老板”。但在我看来,这也是在为“你的自我”而工作——你的努力是你自我表达的一部分,是你本质的延展。而这种状态,绝非人人都能轻易找到。


以行动探寻你的专属才华

我始终认为,每个人都应该去发掘那个自己独一无二、最擅长的东西——那是一种与你本质深处高度契合、让你真实自然的能力,能够带来专属的“知识”,赋予你竞争优势,让你变得不可替代。我们要做的,就是全力以赴地投入其中。但往往只有真正“做”了,你才会发现它是什么。

这就是“走进竞技场”式的人生。只有在各种真实复杂的场景中行动,你才会逐渐摸索出自己的专属能力。或许你会突然意识到,“这些难题别人可能很难搞定,但我居然能游刃有余地化解”;也可能是旁人提醒你,“嘿,你好像天生擅长做X,这就是你的超能力啊。”

我有个朋友,创业了很多次。让我印象最深的,并不是他有多聪明或多技术流,当然,他确实很努力——他真的非常非常勤奋。但在我眼里,他最大的特点其实是“勇气”。他天生不怕碰壁,任何困难都动摇不了他。遇事总是笑着面对,哪怕千难万险,也一往无前。如果是在一百年前,他可能会被选去冲锋陷阵、直面枪林弹雨。

在创业圈,这样的人能反复碰壁、不断给人打电话推销产品,哪怕连续被400个人拒绝,只要有一个人说“行”,他就能乐在其中,然后继续迭代和进步。这就是他的“专属知识”。这是一种能力,也是一种自知——他知道自己能够承受挫折,能够坚持到收获成果的那一刻,这就成了他独特的“超能力”。如果他能把这种能力进一步打磨、和其他本领结合,或者用在更需要它的场合,就会变得更加不可替代。

所以说,专属知识只有靠“做”才能发现——在行动中,在实践中。当你自己做主、为自己而干的时候,你也会自然而然地选择那些最适合自己、能发挥独特优势的事情,最终找到属于你的那份独一无二。


你必须真正热爱它

营销其实是一个未解之题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法,有的人拍视频,有的人写作或发推,有的人甚至会举着广告牌站在大街上。还有人喜欢广交朋友,办派对,靠口口相传扩散影响力。

也许对你的生意来说,某一种方式远胜其他,但最重要的,是选一个与你喜欢的表达方式高度契合的事业。比如,经常有人找我说,“我们一起做播客吧。”我总会问:“你是真的喜欢聊天吗?你是真的发自内心地、非常喜欢一直说话吗?”

如果不是,那你根本不会享受播客的过程,更不可能做到最好。很多人做播客只是把它当作一种营销手段,录了两三期就偃旗息鼓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其实并不喜欢播客。这里说的不是“稍微喜欢”,而是你得“特别喜欢”,喜欢到近乎“痴迷”的程度。如果你想做到顶尖,你必须发自骨子里热爱这件事。否则录个几期,听众很快就能听出来——这个人其实并不投入,只是在机械地提问,声音里透着无聊,像是在“做播客版的看表走神”。

而像 Joe Rogan 这样的人,他真的完全沉浸在和各路奇人异士的对话中。就算没有观众,他也会坚持做下去。事实上,他最初就是在没什么人看的时候,半夜在 YouStream 直播自己的节目。

所以他成为顶级播客主持人绝非偶然。做营销时,你应该顺着自己的“独特知识”和个性去选择方式。如果你喜欢说话,可以试试播客;如果喜欢更随性的聊天,那就玩玩 Twitter Spaces 这种线上语音社群。如果你喜欢写作,长文可以发 Substack,短文就去 X(原推特),再长一点甚至可以写成博客合集出书。如果你喜欢做视频,也可以尝试用最新的 AI 工具,拍点视频加点解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