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AI,你现在必须知道的五件事

原文:Five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AI right now

Will  Douglas  Heaven|MIT Technology Review|2025.07.22


上周我在伦敦SXSW大会做了一场演讲,题目叫做“你现在必须了解的AI五件事”——这是我心目中当下AI领域最重要的五个观点。

这场演讲是为大众准备的,算是一场关于2025年AI格局的快速导览。如果你感兴趣,这里分享给你。里面有干货,也有趣味,我甚至还讲了几个笑话!演讲视频现在已经上线(感谢SXSW London)。下面,我会快速介绍一下我的五大看点。欢迎你来交流,如果你有不同看法,也很乐意听听!

1 生成式AI已经强大到让人害怕

也许你觉得这点显而易见。但即便对我这个以跟进AI进展为职业的人来说,我都不得不不断调整对技术进步速度的预判。

几个月前,我的同事James O’Donnell给我们MIT Technology Review编辑部发了10首音乐,并让大家猜哪些是AI生成的,哪些是人类创作的。结果,几乎所有人猜得还不如蒙的。

音乐领域发生的事,正在各类媒体、代码、机器人、蛋白质合成乃至视频领域上演。你只要看看大家用Google DeepMind的Veo 3这样的视频生成工具做了些什么,就能明白。而且这项技术已经渗透到一切领域。

我的观点?无论你觉得AI是人类的福音还是灾难,都千万不要低估它。它已经足够厉害,而且还在变得更强。

2 “幻觉”是AI的特性,不是缺陷 
当然,AI也常常翻车。当它开始胡编乱造时,我们称之为“幻觉”。比如客服机器人承诺不存在的退款、律师提交全是虚假案例的法律文件,或者RFK小组发布引用根本不存在论文的报告。

你会听到很多声音,说“幻觉”是一个需要修复的问题。但更准确的看法是,生成式AI天生就是用来“编造”的——它的本质就是创造新的内容。

真正让人震惊的不是AI会瞎编,而是它编出来的内容居然经常像那么回事。这意味着什么?第一,我们得清楚AI到底能做什么、不能做什么。第二,别指望未来会有“绝不产生幻觉”的AI版本——那根本不是AI的本质。

3 AI对能量的渴求只会越来越大 
你可能听过“AI很耗电”这样的说法。但很多人以为那只是因为训练巨型模型需要海量电力,实际上,这些模型的训练周期很长,间隔也很久。

真正的变化在于,这些模型已经被全球数以亿计的人每天使用。虽然单次调用所需的能量远低于训练,但当用户量达到这个级别,能耗也随之暴涨。

比如,ChatGPT每周活跃用户4亿,全球访问量排名第五,仅次于Instagram,高于X(前Twitter)。其他聊天机器人也在迅速追赶。

难怪科技巨头们都在沙漠里建数据中心,重塑电网。

实际上,我们对AI大规模使用到底消耗多少能源一直知之甚少,因为主流企业几乎不对外公开相关数据。

但这一切正在改变。我的几位同事联合研究者,花了几个月专门测算开源AI模型的能耗(强烈推荐去看看他们的发现)。

4 没有人真正明白大语言模型是如何工作的 
当然,我们知道怎么去搭建它们,也知道如何让它们变得“好用”——见第一条。

但它们的内在机理依旧未解之谜。仿佛这些东西是外星产物,科学家们只是在外围“敲敲打打”,试图弄清楚它们到底是什么。

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从来没有一项亿万人使用的主流技术,却被如此少地理解。

这有多重要?很简单:在彻底搞懂之前,我们无法确定AI的边界,也无法有效控制它们的行为,更无法真正解释“幻觉”现象的根源。

5 “AGI”这个概念本身就没有实际含义 
不久之前,“通用人工智能”(AGI)还是个边缘话题,主流学者提起来都觉得不好意思。可现在,随着AI变得越来越强大、越来越吸金,越来越多严肃的人公开表示,他们就要造出AGI了——不管那到底是啥。

AGI,理论上是指在各种认知任务上能与人类匹敌的人工智能。

可这到底是什么意思?怎么衡量“匹敌”?和哪类人类比?要覆盖多宽的任务范围?而“认知任务表现”本质上不就是“智能”吗——定义本身就兜圈子。

现在,当人们说“AGI”,其实大多只是指比现在更强、更通用的AI。

大家对AI进步的信心近乎绝对。过去它进步了,所以未来也会。可实际上,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这一定会继续下去。

那我们现在处于什么状态?我们正在建造越来越能“模仿人类行为”的机器,但这项技术依然有着致命缺陷,而我们才刚刚开始理解它的真正原理。

我怎么看AI?我们造出了能表现得像人的机器,却始终摆脱不了“它们背后也有个人脑”的想象。这种心理导致了人们对AI能力的夸大,也让技术乌托邦主义与怀疑论者之间的文化战争愈演愈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