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思考的思考
如今的我知道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,却感到自己变得更迟钝、更呆滞了
原文标题:Thoughts on thinking • Dustin Curtis|Dustin Curtis|2025.05.16
“在AI写作高度发达的今天,我们还能从写作、创造本身获得什么?”这是很多内容创作者、程序员和思考者的共同困惑。作者在这篇文章里,真诚地剖析了自己如何在AI加持下变得“更博学,却更麻木”,也坦白了那份“AI永远写得更好”的失落和恐惧。但或许,哪怕只是一段未经润饰的思考,也依然值得。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创造与意义有所怀疑的人。
我被困住了。每当我坐下来写博客、开发功能,或开启一个新项目时,心中总会浮现同一个念头: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,我所做的一切,似乎都毫无意义。这个念头令人不寒而栗。创作的乐趣被抽空了,因为无论我如何努力,所产出的内容终究无法与AI所生成——或即将生成——的作品相抗衡。我脑中的原创想法,如今看起来不过是那些尚未在大模型中成形的、更高级思想的粗糙草稿。
曾几何时,我热衷写作,灵感一来便提笔记录,耐心地打磨、修辞、推敲,直到它凝结成一篇完整有力的文章,再将其发布于世。在按下“发布”前的几个小时,我会反复权衡其中的优劣,细细雕琢。我通过写作来思考——它是我厘清观点、弥补逻辑漏洞的方式。更重要的是,思考本身是复利的:越思考,思维越锋利,想法越深刻。
但如今,当脑中微微泛起一点灵感的涟漪,我只需随手敲出几个含混不清的词语,扔进AI的提示框,就能在眨眼之间,获得一个逻辑严谨、论据充分、表达完整的“成品思想”。几乎无需我再动脑。这种便捷对我的思维机制产生了剧烈而深远的影响。我能感觉到自己原本敏锐的直觉正在变钝,曾经引以为傲的巧思与严谨正在慢慢流失。而且因为AI总能轻易地扩展一个点子,我反而变得不愿意再分享自己的想法——即便它已经成熟。
我一度以为,自己是在以一种积极健康的方式使用AI:它是我思维的自行车,能成倍提升我的认知能力。但语言模型是隐秘而狡黠的,它让“思考”看起来像是一种脑力劳动,实则不过是幻觉。写提示词就像在刷Netflix,阅读AI的输出就像在追剧。真正的智识锻炼,源于探索的过程——源于那些走错的路、不确定的时刻、与自我的反复辩论。若跳过这些,即便得到了洞见,也失去了通往深刻理解的路径。靠读AI的结果学习是廉价的;真正塑造认知结构的,是亲手去建构那些输出的过程。
讽刺的是,如今的我知道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,却感到自己变得更迟钝、更呆滞了。AI给我的是打磨完美、自洽动人的答案,却无法给予我在构思过程中所获得的成长与蜕变。它告诉我“事实”,却并未让我真正“知晓”。
AI的使用表面看似为大脑装上了外挂,仿佛获得了超人的能力。但当我回望过去几年,审视自己如今探索想法的方式——这一切,更像是一种安逸的麻醉。
而我,依旧困在原地。但至少,我写下了这篇文章,将未经修饰的思绪,赤裸裸地传递给你。这一点,本身也许就有意义。哪怕AI能写得更快、更漂亮、更严谨——这仍然,令人感到恐惧。
本文由人类独立撰写,未使用任何AI协助(除拼写与语法校正外)。
作者简介: Dustin Curtis 是一位设计师、开发者与独立写作者,以锐利的洞察力和极具个人风格的表达而闻名。他曾主导多项产品设计,涉足航空、媒体、科技等多个领域,是现代数字叙事与界面美学的倡导者之一。Dustin 以其个人博客 dcurt.is 为平台,持续记录他对技术、创造力、自我意识与未来趋势的深度思考,每篇文字都像是一扇通往内在世界的窗。
本文收录于我每周五更新的《灵感电波》第 76 期。 每期我会精选 5 篇值得一读的深度好文,用中文精编呈现。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内容,欢迎订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