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运动,你被误导了
抱歉让你失望,但运动的价值从来不只关乎燃烧卡路里
原文:You Were Lied to About Exercise
Erin Nystrom|human, being|2025.07.15
“摄入热量减去消耗热量。”
“少吃多动。”
作为一个在九十年代主流文化里长大的女孩,又后来投身健身行业,我对这些口号一点也不陌生。它们几十年来一直是天真的私人教练(包括我自己)和低俗杂志的战斗号角,甚至早在二十世纪初,医生露露·亨特·彼得斯(Lulu Hunt Peters)就在她那本(不幸大卖的)《饮食与健康:卡路里之匙》(Diet and Health: With Key to the Calories)里写道:
“从现在开始,你将吃的是卡路里,而不是食物。你不再说一片面包或一块派,而是说 100 卡路里的面包或 350 卡路里的派。”
她把节食与道德紧密挂钩,毫不意外,她自己就有饮食失调。
随着这本书的狂热成功,卡路里计算诞生了,也埋下了今天“饮食文化”的种子。
自那以后,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被简化成单纯的“燃烧卡路里”。
“消耗比摄入多”成为了几代人减重的黄金法则——一种看似简单的健康公式——人类健康被简化成了简单的数学计算。
而这其实是错的。
运动悖论
在现代语境中,“运动”几乎只与体型挂钩:减肥、保持体重,常常被简单地理解为“燃烧卡路里”。为了减重,你必须处于热量赤字状态,也就是说消耗大于摄入。增加赤字的一个办法是减少摄入——但谁愿意这么做呢?
另一种办法,就是动得更多、强度更大——动得越多,燃烧的卡路里越多,赤字也就越大。
这就是大部分人眼中运动的全部意义。
但事情根本不是这样运作的。
我们可以看看人类学家赫尔曼·庞策(Herman Pontzer)的开创性研究(←强烈推荐阅读),他比较了坦桑尼亚哈扎(Hadza)族——常被视为极度活跃生活方式的典范——与美国久坐人群——极度不活跃生活方式的典范——的每日总能量消耗。
他的发现令人震惊:
“检测结果从贝勒大学传回时,哈扎人看起来和别人没区别。哈扎男性每天摄入和消耗约 2600 卡路里,女性约 1900 卡路里——与美国或欧洲的成年人完全相同。我们从各种角度分析了数据,考虑了体型、体脂比例、年龄和性别,没有差别。这怎么可能?我们漏掉了什么?人类生物学与进化,我们到底还误解了多少?”
两组人每天消耗的卡路里几乎一模一样。
怎么可能?公式不是铁律吗:动得越多,消耗越多?
最终,这项研究揭示:人体会适应高活动水平。当你开始多运动时,身体不会在原有基础上无限增加热量消耗,而是会从其他过程“挪用”能量来平衡。
比如,炎症管理、应激反应、细胞清理与修复等“看不见”的工作,都是能量密集型的。
到了一定程度,能量消耗会趋于平稳——极度活跃的人和中等活跃的人消耗量差不多。
(想深入了解,可以读庞策在《科学美国人》的文章,或他的书《燃烧》(Burn))。
重构运动的意义
所以,“多动不一定多消耗”。作为热量赤字减肥策略,这个思路不成立。
但这不意味着运动无用,而是我们一直用错了衡量它的标准。
运动的意义不止是燃烧卡路里——它不能被简化成数字,因为它远比这丰富。
它关乎细胞通讯:运动让细胞对胰岛素更敏感,葡萄糖(能量)更容易进入;减少炎症信号;增强线粒体功能——大家高中生物唯一记住的可能就是“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”。更强的线粒体 = 更多能量、更少废物 = 更少疲劳、更少脑雾、更快恢复、更慢衰老。
它关乎荷尔蒙调节:肌肉是内分泌器官,运动时会释放肌细胞因子(myokines),可减轻炎症、提升大脑功能、调节情绪、代谢与免疫反应。
它关乎大脑功能:运动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(BDNF)——神经元的“神奇生长剂”,促进神经可塑性、增加神经新生、改善记忆与学习、调节情绪、保护神经元。
运动是药。
运动是一次全身系统的升级,而不是你吃多了的惩罚。 它是身心连接的工具,是你体内自带的调节情绪、平衡荷尔蒙、增强大脑的药房。
所以,你在打匹克球时撕裂了前十字韧带
我们都认识这种人:他们觉得自己身体还不错,每周去几次健身房,也许偶尔跑跑步……然后就在打匹克球时把膝盖废了;或者在一次“友好”的野球赛中断了跟腱;甚至只是打个喷嚏就闪了腰。
我们通常把这些事归结为“年纪大了”,但这并不是全部真相。
常见不代表正常。
坏腰、坏膝盖、坏髋关节在我们社会极其普遍,有的人甚至在三十多岁(甚至更早)就被困扰。
但像现代的狩猎采集人群,虽然也会有一些磨损,却几乎没有我们西方社会这种灾难性的、长期的过度使用损伤——尽管他们更活跃,却依然能保持惊人的无痛状态。
那为什么?
因为他们摄入了均衡的“运动营养素”(Movement Nutrients)。
运动营养素
大多数人摄入的,其实是“垃圾食品”版的运动:平时几乎不动,然后偶尔去一趟健身房——而且是零零散散、不太规律的——做一些双侧、固定轨迹、只在矢状面(前后方向)上的动作(没有旋转或侧向移动)。用的是力量器械、跑步机,可能再加一点杠铃、哑铃——对于更认真的健身者来说。或者干脆只是在跑步机或动感单车上耗时间。
这些,就像人类动物园里给动物准备的“跑轮”——它们不是坏事,比不动肯定好,但如果你想健康长寿、不被身体限制任何你想做的事,它们远远不够。
再上一档,是所谓的“健身爱好者”。这类人摄入的运动营养素比“垃圾食品”人群要好。他们可能是“周末战士”:跑步、骑行、远足,并且重视交叉训练;他们可能参加功能性训练课程,比如 CrossFit;在健身房里推雪橇、做爆发性动作、用壶铃。他们会优先安排健身时间,自认“生活方式很活跃”。
但问题是:这一类人反而最容易受伤。因为他们在日常大部分时间依然是久坐的,然后突然在健身房里过度训练、强度过大、没有合理安排周期,也不给身体足够恢复时间,结果身体根本没准备好应对这种突如其来的高强度负荷。
啪——半月板报废。
原因在于,即使我们看似“很健美”,也没给身体足够的、营养密度高的运动——那种让人类身体真正强韧、功能齐备的运动,那才是我们天生为之设计的动作。
这些动作包括:
- 走路(所有运动中最具恢复性、营养密度最高的)
- 蹲下
- 悬垂/荡臂
- 攀爬
- 爬行
- 搬运
- 跳跃
- 跑步
- 冲刺
- 投掷
- 还有,我要说,跳舞
在一个理想的、真正为人类动物设计的世界里(讽刺的是,这个世界本该由我们自己设计),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做这些事——根本不需要健身房。
但现实不是这样,所以值得把运动当作恢复这些功能的途径。除此之外你想做的——举重、自重训练、瑜伽、骑行等等——都可以算作“补剂”,就像膳食补充剂是为了支持一份本来就很营养的饮食。
坦桑尼亚的哈扎人之所以不会有现代人的伤病,是因为他们经常进行这些活动,动作种类丰富,负荷自然分散到不同的组织和关节活动范围上;他们的生活里自然有休息周期;他们没有椅子、没有汽车、没有跑步机;他们蹲、跪、坐在地上,而不是椅子或沙发上;他们赤脚走路,在天然地形中行走,这种地形会挑战本体感受能力和关节灵活性。
因为他们从小就这样活动,他们的运动模式高效,不会被多年坐姿、低头看手机、带足弓支撑的鞋子或健身器械“污染”。
如果你觉得狩猎采集者的例子太极端,我们也可以看看“蓝色地带”(Blue Zones)——世界上那些人均寿命更长、更健康的地区:冲绳(日本)、撒丁岛(意大利)、伊卡里亚(希腊)、尼科亚(哥斯达黎加)以及罗马琳达(美国加州)。
我通常会谨慎引用“蓝色地带”,因为它们是经过筛选的,且记录不严甚至有养老金欺诈,生活方式的叙述也常被扭曲以迎合某些叙事(尤其是饮食方面)。但在这里,它们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——人们生活简单,但天然地获得了大量“营养丰富”的运动。
这些地方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:人们无处不走路。他们走路去打理花园、探望朋友、逛市场、放牧、取水,常常穿极简鞋或干脆光脚,并且是在陡峭、不平的地形上行走。
如果你从本文只记住一件事,那就是:开始走路——无论何时、何地。如果你已经走路,那就走更多。
他们坐在地上,尤其是在冲绳和尼科亚。西方世界喜欢妖魔化“坐”,甚至有人说“久坐是新型吸烟”,但其实研究发现,即使是狩猎采集者,白天休息的时间几乎和西方人一样——不同的是,他们不是坐在椅子或沙发上,而是坐在地上、跪着、蹲着。
坐在地上是提升下肢关节灵活性最好的方法之一,而不断从地上起身又能改善力量和平衡感。在这些文化中,“我摔倒了,爬不起来”几乎不存在(跌倒是进入养老院的首要原因)。不借手就能轻松从地上起身,几乎是检验一个人整体功能的完美指标。——读完这篇文章,你也试一下。
除了坐,他们的生活整体也贴近地面:园艺、做饭、打扫、准备食物时,人们会跪着、双手着地,或前屈弯腰。他们用全身、旋转、下蹲的动作准备传统食物或照料牲畜。这类爬行式动作是人类从婴儿期开始发展运动能力的基础——问题是,大多数人长大后就彻底抛弃了它们,而它们恰恰是支撑一生的功能性基础模式。
他们会搬运沉重的东西,比如木柴、食物、工具,常常要爬坡或上楼梯。他们做体力活——搬、拉、挖。这些都能增强全身力量,尤其是握力,而握力与寿命有很强的相关性。
最后,他们会跳舞。他们聚在一起跳舞、唱歌、玩耍,在社群中运动与调节。这种运动的药效与营养,甚至可能不亚于走路。
这些人不会去想“卡路里”——摄入的、消耗的,都不会。
我们设计的现代世界,让人类的活动范围几乎都在臀部与肩膀之间。很少有人需要弯腰、爬行、下蹲、伸手、攀爬、搬运。在这个世界里,运动成了一种选择——一种有意识、有意图、有时甚至是激进的行为。
但身体会回应你的要求——你要求得少,它就给得少。
当我们把大量有益、治愈的运动从生活中剔除,就只能自己决定下一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