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个人,都是自己故事里的主角
如何理解那些本不可解的人性
原文:Everyone’s the hero of their own story
Cate Hall|Useful Fictions|2025.06.04
如果说人类行为有什么普遍规律,那大概就是:人们总会相信那些能让自己成为“故事主角”的东西。
这里的“主角”,并不是指无比高尚的伟人。很少有人觉得自己是先知,或者历史的伟人。主角意味着:我们的选择会影响剧情的发展,哪怕有缺点,也能被优点所救赎——一个在重大挣扎中让人同情的角色。
归根结底,我们都需要坚信自己本质上是一个好人、讲理的人、正直的人,至少“尽己所能”。这个信念如此重要,以至于我们几乎绝不会放弃它。遇到和这一信念相悖的证据时,我们会选择两种应对:一是直接否认这些证据,二是调整自己对“好人”“讲理”“正直”的定义。(通常是先找那些支持自己叙事的证据,实在找不到,再退一步说:“这些证据其实也是好的!”)
当然,这个理论并不完美——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“人性定律”。抑郁、道德洁癖、甚至反社会人格,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这种驱动力的例外。但我依然觉得,这条规则很有用,它能帮我们理解那些“难以理解”的人类行为,甚至预测未来的行为走向。
值得注意的是:你并不需要“赢”,也能成为自己故事里的主角。成为受害者,是最容易保持主角光环的方式——尤其当你觉得整个世界都在与你为敌时。也许生活很糟糕,但这不是你的错:是外部的巨大力量在压迫你——比如既得利益者、全球精英、父权体制。在悲剧故事里,主角甚至可以失败,而他的痛苦反而更让人敬佩。
这种成为“主角”的本能,大体上是好的。它是我们行为体系的基石之一。人类的合作本能简直近乎魔法。我们和野生动物拥有大部分相同的本能,但那些动物无法与异己和平共处。如果你把一群彼此不喜欢的人关在飞机上,大概率只是有人心情糟糕。但如果换成黑猩猩,恐怕飞机落地时只剩一机尸体。正是为了维护道德感,我们才勉力保持和平。
但这背后也有严重的代价。其一,就是我们经常会犯下可怕的错事,却在当下觉得理直气壮,直到某种“集体觉醒”发生,人们才回头震惊地问自己:“我们怎么会做出这种事?”我们总是对人类刚刚停止的恶行感到不可思议与恐惧。
另一个或许会毁掉整个文明的代价,就是这种本能在政治领域的表现。也许你觉得这只是某个阵营的问题——比如最近我们经常看到的“先是否认事实,实在瞒不住再大张旗鼓地拥抱它”的桥段。(比如某些人为捍卫关税政策所做的思想体操。)但其实,“主角叙事”在更深的层面上加剧了极端党派化:它把我们分成了不同的“队伍”,大家不仅意见不合,简直像活在不同的现实里。对方越是大声地说你错了、你坏了、你疯了——他们越是对你的“主角”身份形成威胁——你就越容易觉得他们是“反派”,必须事事与之对抗,即便对方说的偶尔也对。相信自己的善良,因此认定对方的邪恶,这成了唯一不可撼动的信念,所有事实、立场和利益都可以围着它转圈。
我之所以觉得“人人都是主角”这个视角有用,有几个原因。
它让世界变得更容易理解。当你真的接受了这个框架,你就不太会因为别人的行为而感到困惑和疏离。你能看清那个核心机制,哪怕它的表现形式依然让你迷惑,甚至反感。
过去几十年,自诩为“环保主义者”的人,实际上成为了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最大的阻力。他们阻碍了核能等安全清洁能源的发展,甚至反对水电、太阳能、风能。他们还以“道德风险”为由,反对碳捕集与碳清除技术——认为减轻化石燃料危害只会让人们更依赖它。他们反对地球工程技术的研究,而这些可能是避免气候灾难的唯一希望。
如果你认为环保主义者的根本诉求是减少气候灾难,这一切就无法理解。但他们其实追求的是所有人都想要的东西——相信自己的努力有意义,相信自己在“正义之战”中。于是,他们的队伍必须胜出,油企必须失败,解决方案必须反资本、反技术。
许多谜团都能用这个思路破解。为什么左翼活动家坚持要靠限租等反市场手段解决住房问题,明明所有证据都指向“让开发商多建房”才有效?因为“人民”必须胜利,不能让贪婪的开发商得逞,也不能让富人拥有更多好东西。为什么削减科研投入、减少高技能移民成了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方式?因为我们在“打倒”那些控制腐败机构的自由派。为什么Eliezer Yudkowsky在公开交流中总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,明明他号称人类的命运系于自己被倾听?
对我而言,这种理解还让我更有同理心。过去十年上半段,我对他人的愤怒和厌恶比现在多得多。我总觉得自己是在用现实世界的标准努力做个好人,而别人则是明知故犯地做坏人、否认现实。我想很多人现在也有这种感觉。
但我现在认为,这其实是一种幻觉。大多数人,和我一样,都是在尽自己所能地活着,只不过他们“可用的资源”少很多。只要世界顺风顺水、事业有成、钱包充实、同侪尊重,我就很容易相信自己是主角。但这一切其实都是我出生时的幸运决定的,根本不是我能选择的。
我经常写作,鼓励大家“发展个人能动性”,但我同样相信:人们其实无法选择自己的本质。我们只是环境的回应,就像容器里的形状是模具决定的;我们会填满那些可以居住的叙事空间。如果我贫穷、失学、没有出路,却总听到“你正在拖别人后腿”,我真的会接受这种设定吗?还是会把说这话的人视为反派?
这个视角还能提醒我:我自己肯定也有认知偏差——我也在用自己的心理需求滤镜看世界。当我说“人会相信让自己成为主角的叙事”,其实我自己也一样。
这还揭示了(有限的)进步之道。事实总是最先被牺牲掉的,这就是为什么“正面辩论”几乎没法改变任何人的观点。如果你是自己故事里的主角,而那些人拼命告诉你“你错了”,他们是谁?当然是反派!你必须英勇抵抗他们,哪怕一时答不上来——毕竟,能坚持信念、顶住伪装成正义的欺骗者,这才是真正的主角风采!
事实无关紧要,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无意义,也不代表人们毫无理由地行动。改变想法并非不可能,只是过程非常痛苦,因为它要求你走进对方的框架——而这正是我们心理免疫系统本能抗拒的。
如果你真的想改变一个人的想法(不是为了赢辩论,也不是做个漂亮的YouTube片段,而是真的想影响他),那你就得把他当作主角来对待:他本质是善良的,只是受到了误导。
但我们在公共舆论场上几乎看不到这样的沟通。人们想说服别人——或者干脆嘲讽——靠的是一遍遍地重复事实,语气越来越激烈。他们觉得,只要把论证做到无懈可击,对方就不得不认错。即便我们都知道现实不是这样,大脑还是不愿相信——我们都以为自己“因为事实而相信”。
我觉得这样是永远说服不了别人的。也许,很多人其实并不想真正说服别人——他们只是享受无休止的论战,因为这让自己心理上很舒服。
但如果你真的想说服别人,你需要给对方一个“新主角剧本”——让他们有机会住进另一个叙事里。只要有一点情商,你就能让对方觉得你不是在嘲讽他,而是在帮他获得新线索。毕竟,很多主角故事里都有一位“意外的伙伴”,正是他揭开了主角的假信念,帮助主角觉醒。
也许,这真的是我们唯一可能取得进展的方式。你永远无法低估人们为了维持自我形象而修改世界观的能力——过去十年已反复证明了这一点。
在这篇文章里,我一直好像在说:这是一条不可逃脱的铁律。但其实,我们每个人都还有一条出路。那就是,暂停判断——不把自己当成主角,也不是反派,不是赢家,也不是失败者。
你只是一只动物,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,拼命想做个好人——而其他人也一样。你和所有人一样,都无法预知自己最终的道德账单会是什么。
我们都在这艘无知之船上,一同在黑暗中疾驰。偶尔,我们能做出一些真正高贵的小事——那些超出一切期待的、出自本能的善意和爱。
偶尔短暂地进入这种“不高人一等”的视角,才让我们有机会真正变得更好,看到自己可以更善良、更好奇、更谦逊的可能。这也是我们敢于思考:“也许我做的这个公司,并不利于世界”,或者“也许这段关系里问题出在我”。
不过,这并非可以永久居住的心态。人类总想把这种片刻的清明变成“状态”——比如“凯根五阶段”“开悟”,借此说服自己已经彻底超脱、获得了“人性假期”。其实,这又是主角思维的另一种表现——不真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