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向的能力
我们总喜欢在那些冠冕堂皇的漂亮话里,去寻找自己行动的意义和意愿|灵感电波 #84
内向者的社交艺术|How to Network as an Introvert
Aishwarya Goel|aginfer.bearblog.dev|2025.07.05
其实我也是个内向的人。虽然在国内,我们不常有那种需要“刷脸”的大型派对,但这篇文章里的许多小技巧,在日常聚餐、朋友小聚、工作饭局这些场合同样受用。作者用极为细腻、实用的视角,拆解了内向者如何在社交中自在自洽:从入场的气场到如何接话、如何记住细节,再到体面地告别,每一步都接地气又温柔。你会发现,哪怕只是一次普通的饭局,只要用心留意这些小细节,你就能成为那个被人温柔记住的人。推荐每一个像我一样在社交场合偶尔会紧张、担心“融不进去”的朋友,都读一读这篇温柔又有用的指南。(1675字|6分钟)
【一席】沈辛成:这些被应试教育筛选出来的能力,成了AI时代不重要的能力。
沈辛成|一席|2025.07.11
如果你曾在学习中迷失方向,对“努力就有收获”产生过质疑,或者在“标准答案”之外渴望探索更广阔的世界,那么你一定要读一读沈辛成这篇演讲。他用犀利却温暖的视角,层层剖析我们熟悉却未必看清的教育现实,让你重新思考“能力”“意义”与“自我发现”的关系。读完之后,你会明白:你并不普通,也不孤单,真正属于你的风景,还在迷宫之外等待你亲自抵达。(5246字|18分钟)
未曾译出|Untranslated
Olga Litvak|The Hedgehog Review|2025.07.01
在这篇文章中,Olga Litvak 以极富洞察力的笔触,剖析了翻译、信仰与身份之间盘根错节的历史纠葛。她不仅追溯了犹太与基督教世界因一处翻译歧义而分道扬镳的渊源,更以细腻深刻的分析,揭示了语言、文本与文化自我的微妙张力。无论你是对宗教史感兴趣,还是想思考“自传”“忏悔”“真诚”这些人类表达的边界,这篇文章都能为你带来新鲜的视角与启发。Litvak 的文字像一条敏锐的思想脉络,带你跨越“不可译”与“可译”之间的鸿沟,让人重新思考:我们究竟如何在语言、传统与自我之间安放真实的生命体验。(6416字|21分钟)
偏好之形|Frame of preference
Marcin Wichary|Infinite Mac|2025.07.08
如果你和我一样,热衷于研究各种软件的“设置”界面,那么这篇文章一定不容错过。作者用充满热情的笔触,带我们穿越 Mac 过去四十年的设置史,从最初那个只有十个选项的小面板,到如今琳琅满目的系统偏好设置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文中还贴心提供了每一个时代的 Mac 系统模拟器,你可以亲自体验,不只是看一段历史,更像是与每一代设计者和用户隔空对话。在这里,每一个按钮、每一行菜单都承载着时代的想象与风雨。推荐所有喜欢软件、设计和数字考古的朋友,亲手去点一点、试一试——你会发现,设置面板里,也藏着一台电脑的灵魂。(5113字|17分钟)
27则关于“渐老”的省思|27 Notes On Growing Old(er)
Ian Leslie|The Ruffian|2025.07.05
这篇文章像是一面真诚又幽默的镜子,提醒我们“不老的心”与“渐白的发”之间的微妙错位。Ian Leslie 用贴近人心的语言,引领读者在“感觉年轻”与“身体提醒”之间找到平衡,以智慧与温情,带我们面对岁月的微小裂缝——那条突然冒出的白发正是一声温柔的警钟。推荐给每一个在心底还住着少年、但已察觉生活在提醒中的你:当你察觉自己其实并未“变老”,却总有些东西透露着不可逆时,让这篇文章成为你的指南,照亮如何优雅、坦然地继续前行。(3016字|10分钟)
祝你有美好的一周!
董双赫
May the inspiration be with you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