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消亡

因为它太难了,所以大多数人干脆就不做|灵感电波 #94

如何消亡
Photo by Andrea De Santis / Unsplash

公共知识分子的消亡|The death of the public intellectual

BEA|The Digital Meadow|2025-04-02

那些真正塑造文化的人,如今已不再是知识分子,而是网红。

在过去,思想家能凭一场辩论改变公众认知;而今天,社交媒体上的潮流博主,却能凭一张照片、一句口号,引领大众的审美与生活方式。文章以鲍德温、桑塔格与卡戴珊等人物为对比,揭示了一个事实:文化权力已从“公共知识分子”转向“网红美学”。当深刻的思想被快速的流行取代,我们要问:在这场转变中,我们失去了怎样的公共讨论,又还能怎样找回?(4101字)


如何真正理解事物|How To Understand Things

Nabeel S. Qureshi|nabeelqu.co|2020-07-02

因为它太难了,所以大多数人干脆就不做。

这是一篇教你“如何真正学会”的文章:把智力从“硬件”神话里解放出来,转向可习得的“软件”——诚实、勇气与不凑合。作者以法拉第的手作实验、格拉德威尔的“敢问蠢问题”、以及“看一条鱼、写一块砖”的寓言,提醒我们:慢下来、多角度证明、用写作校准认知,用具象模型抓住抽象概念;别被他人叙事牵着走,先搭建自己的问题框架再读书。想把“看懂”变成“看透”的人,值得细读。(3793字)


你需要学会无聊|You Need to Be Bored. Here’s Why.

Arthur C. Brooks|Harvard Business Review|2025-08-28

如果你从来不无聊,你的人生会更空虚,你也会更抑郁。

在这个信息填满一切缝隙的时代,我们几乎忘了“无聊”的价值。哈佛教授亚瑟·C·布鲁克斯提醒我们:正是那些手机不在手、思绪漫无目的飘荡的片刻,才会逼迫我们直面人生最深的追问——意义、目标、幸福感。学会承受无聊,你会发现工作、关系乃至生活本身都变得更耐人寻味。与其不停刷屏,不如给自己一段空白,让无聊成为通往心灵深处的入口。(1234字)


后读写社会的拂晓|The dawn of the post-literate society

James Marriott|Culture Capital|2025-09-19

愤怒的蠢货与党同伐异,才能把我们钉在手机上。

这是一篇令人警醒的长文。作者追溯十八世纪“阅读革命”如何催生启蒙、科学与民主,再对比今日因智能手机和短视频而加速的“后读写社会”。当注意力与理解力逐渐衰退,我们或许正目睹文明根基的松动。读完它,你会重新意识到:阅读从不是个人的小爱好,而是关乎人类自由、创造力与社会未来的共同命脉。(5946字)


成年人值得尝试的爱好|adult hobbies worth trying

Ayushi Thakkar|milk and cookies|2025-04-28

没人真正告诉过你,成年人的生活其实就是一连串周末。

在成年人的世界里,我们常常把兴趣当成副业,把休息也逼成产出,直到忘了单纯“为了好玩”去做点什么。这篇文章温柔提醒我们:爱好不必高效,不必完美,它们只是为生活添一间小小的房间——让你可以做坏陶艺、跳烂舞、拼慢悠悠的拼图,或者只是种活一株薄荷。或许,这些笨拙又无用的快乐,才是成年生活最珍贵的奢侈品。(1621字)



祝你有美好的一周!

董双赫

May the inspiration be with you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