偏好之形
原文:Frame of preference|Marcin Wichary|Infinite Mac|2025.07.08
作为一名设计师,我理应对设置界面感到反感;可作为一名用户,我却对此情有独钟。每年我都会庆祝“设置日”——这一天,我会细细审视所有常用应用里的选项和开关。我做这件事,既是出于好奇——今年又多了哪些新功能?——也是因为我喜欢用这种方式来认识一款软件:像是揭开引擎盖,走进后巷,去了解哪些问题足够棘手、哪些需求足够重要,以至于被赋予了一个小小的勾选框。
在最近一次“设置日”中,我突然意识到,1984年那个标志性的 Mac 控制面板,至今或许仍是唯一一个能在日常对话中被人津津乐道的设置界面。
这个念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:那块小小的设置面板,如今怎样了?从那以后又发生了什么?事实证明,Mac 的设置史远比我想象中曲折,也远比表面精彩。它被无数次重新设计,见证了这台有趣机器最早的探索与成长阵痛。
让我带你穿越 Mac 控制面板最初二十年的时光。
——
很少有软件,能和硬件如此契合。
早在1979年,Macintosh 就被想象成家用电器——类似烤面包机或电视机。这一点,被一份我最喜欢的内部备忘录记录下来:把机器从箱子里拿出来,把螺丝刀放回抽屉。不需要第三步。
打开 Apple 菜单,启动 Control Panel,你会发现机器内部竟藏着一台小巧的“电器”。甚至有点欧式气息——除了标题栏,界面上完全没有文字。
这个由 Susan Kare 设计的控制面板,诞生于 Mac 发布前的最后几周,是最后一款“桌面小工具”。它宛如有生命一般,有时通过动画,有时借用漫画式表现手法:扬声器外飘的声波、菜单激活时的闪烁、手指按下的按键、桌上滚动的鼠标,甚至还有滑块、步进按钮和迷你桌面地图,成为 GUI 早期实验的游乐场。
而最具争议的,就是“自定义桌面图案”。团队内部一度担心,这样会带来“可怕的花纹”和“丑陋的桌面”——这场围绕外观而非功能的争论,贯穿设置设计的始终。
后来 PC 和智能手机上的绚丽桌面让这些担忧显得天真。或许,Mac 桌面也只有在这二十年里最为简洁优雅。但在当时,这一选择是认真的。MacPaint 的作者甚至反抗地让自己的应用始终覆盖默认棋盘格图案,不允许个性花纹“捣乱”。可谁又能想到,团队其实还藏了 41 种内置精美图案,只在说明书中偷偷提示获取方法。
在那个时代,个性化 Mac 的唯一方式,就是用这些图案表达自我——而且,这恰好也是最有趣的玩法。或许,这也是受到 MacPaint 的 FatBits 模式启发的某种讽刺。
其他设置同样出人意料:十个选项里有三个都在照顾“肌肉记忆”。两个键盘相关的开关自不必说——毕竟,80年代的终端和打字机就有不同的连击风格。团队很早就明白,一旦习惯养成,想要改变就极其困难,于是就加了自定义选项。
第三个选项则是“双击速度”——彼时鼠标刚刚诞生,没人研究过最佳速度是多少,只能“宁可保守点”。
这个早期的 Control Panel 至今被奉为经典,即便它也并非完美无瑕:Chicago 3 字体不统一、顶部少了一个像素、边框偶有不齐。整个 Mac 系统包括这个面板,其实运行缓慢笨重——你能清晰看到窗口和菜单一笔一划地绘制出来,只有鼠标指针出奇地流畅,这本身就是个小奇迹。
对当年的用户来说,这一切可能让人抓狂;但如今回望,这却是最好的入门仪式,是 Winamp 时代前最紧凑优雅的一抹像素。它可爱、实用、极具魅力。
——
两年后,情况发生了变化。Susan Kare 和 Steve Jobs 已离开苹果。新版 Control Panel 体积增大,抛弃了许多视觉趣味,换成了文字标签。
这让人有点失落:Mac 长大得太快了。但“无聊”有时也意味着“清晰”。这是一组鲜明对比:迷人但神秘,还是笨拙但易懂。或许是苹果收到了用户反馈:新手难以理解图标,也不愿查说明书。
但我更倾向于认为,新增的设置内容超出了图标所能表达的范畴。比如 RAM Cache——直接背离了家电式体验,等同于让你打开机器,拿螺丝刀捣鼓高压元件。就连用户手册都要用大段篇幅解释。
此时的 Mac,已然开启了艰难的 90 年代。与此同时,也有新希望:AppleTalk 网络开关。未来,每台电脑都将接入网络。
值得一提的是,Control Panel 的“秘密”桌面花纹,现在终于有了正式入口。
至于 UI 设计,有些单选按钮其实完全可以用滑块替代,只是滑块在当时还未“立足”。而所有搞国际化的人都会懂得:每种语言都提出新要求——大写字母、重音符号、连字符,还有每个界面设计师都头疼的“德语超长单词”。
——
进入 90 年代,设置项越来越多,屏幕空间开始捉襟见肘。就像那句老话:“做好一件事的奖励,就是有更多事等你做。”对设计师来说,漂亮的设置面板,必然会带来更多设置。
Mac OS 1987 版的侧边栏分区设计颇为成功,借鉴了 Finder 的视觉语言。毕竟,应用程序可以随时把自家设置“插队”进来。
但多了“车道”,就有更多“交通”。滚动区嵌套滚动区,几乎成了 UI 的无限支票。随手加按钮的诱惑,比起需要权衡取舍时大得多。看看键盘和鼠标面板的大块空白——谁不想填点新选项上去?
如果你把杂物抽屉整理好了,里面的东西就不再是“杂物”。或许设置就该保持点“乱感”,像电视后面那堆缠绕的电缆和灰尘,只在迫不得已时才会去摸一摸。
四个分类,短短几年膨胀到十余个;音效、日期、时间纷纷回归,还有新加入的 Map(闪烁小灯极富魅力),见证了苹果想要“让 Mac 真正成为国际化电脑”的野心。CloseView 也是个范例,告诉你辅助功能其实人人都需要——它如今仍在 macOS 中被称为 Zoom。
好的无障碍体验,甚至可以让你点击标签激活按钮。这一代面板,复杂而用心,解释与快捷键并存,有点像让人想成为“设置设计师”的那种产品。
但视觉层面却越来越臃肿。键盘面板的留白、鼠标面板的比例、启动设备的错位,全因为被强行塞进统一框架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苹果很快会尝试不同思路。
(顺便说一句,MultiFinder 的诞生让多任务操作成为可能;此前 Mac 一次只能运行一个程序。)
——
进入 System 7 时代,首台彩色 Mac 于 1987 年问世。到了 1991 年,系统界面终于告别黑白,UI 本身也加入了色彩。
新的 Control Panel 拥抱了 Finder 的图标,甚至走得更远。你可以像管理 Finder 文件那样随意拖放设置面板图标,喜欢的面板可以单独放到桌面上,甚至为它们创建别名。但说实话,这种“空间一致性”看似高级,实际操作起来却有些繁琐。
此时的设置项已极为丰富,每个面板都可以独立开窗、自由缩放。这种“物理化”的管理方式非常有趣,但也显得有些过度。你真的会经常拖拽、分组、重命名你的设置面板吗?
不过,乐趣依然不少。彩色鼠标面板格外精致,内存面板里满是俏皮小图标。Easy Access 和 CloseView 持续推进辅助功能。Monitors 面板引领多屏操作和色彩管理的潮流。General Controls 隐藏着彩色桌面图案和一个“彩蛋”式的全新取色器(需要双击颜色)。
桌面图案虽进化了,但设计团队又回到了“把好东西藏起来”的套路。
尽管如此,界面风格开始变得越来越不统一——新旧图标、不同风格的面板并存。这种不统一会一直困扰 Mac,毕竟没人愿意为“还能用”的设置面板单独拨款升级,除非真的有人在乎。
——
1994 年,电池和时钟终于出现在屏幕右上角——而且并不是苹果原生开发,而是收购的第三方应用 SuperClock。你可以定制显示内容、颜色、字体,甚至为每个季度设置不同的提示音。
理论上,把设置做复杂没有问题,反正选项够深也没人会抱怨。但你会让工程师、客服团队、未来的自己都头疼。每一个被加入的设置,都有拥趸——但你想在八年后删掉试试?那个人很可能会把你从楼梯口踹下去。
WindowShade 曾是独特的第三方选项,被纳入系统后大受欢迎。它会在2001年消失,但二十年后仍有人念念不忘。Stickies 便签依然在 macOS 中延续,只不过最终被 Notes 取代。
Launcher、Balloons、Desktop Patterns 的出现让桌面体验更丰富——只是受限于当时的像素和存储能力,真正的“壁纸”尚未普及。Control Panel 的列表也强势回归,因为有时候“列表”就是最直观的解决方案。
与此同时,PC Exchange 暗示了文件扩展名的引入,承认 PC 已成为主流。Mac 的 1994,宛如 1984 的翻版。
可事情还会更糟。所谓“扩展”(extensions),曾是系统级小插件,用户热爱却极易引发崩溃。为此新增的 Extensions Manager,功能复杂且界面奇特,只为管控这些易燃易爆的小怪兽。
此时的 Map 依然停留在黑白时代。
——
1997 年,Apple 处在生死边缘,Windows 95 在市场上大杀四方。Mac 价格高,体验却未必更好。Mac OS 和 Windows 95 都站在不牢靠的技术基石上,哪怕加再多设置也无济于事。彼时,系统依赖应用间的“自觉合作”,崩溃与冲突成为家常便饭。
表层 UI 也被 Windows 牵着鼻子走:Mac OS 8.0 的“铂金”风格,俨然对标 Windows 95。分栏、滑块、实时滚动条、点击展开菜单……这些设计都源自 Windows。字体也从 Chicago 过渡到 Charcoal,正如 Windows 向 Tahoma 进化。
并非毫无创新——Control Strip 诞生,Finder 支持窗口下拉变弹出式,图标也能切换为按钮。但这些在更宏大的变革面前,已难掩颓势。
即便如此,还是有些亮点:Map 首次彩色化,Desktop Pictures 引入四张照片,壁纸的雏形悄然出现。Appearance 控制面板即将迎来一场“变革前夜”的大戏。
——
1998 年,乔布斯回归,iMac 横空出世。但软件层面,Mac OS 8.5 依旧古老,留下了最怪异的“战痕”。
Appearance 面板集合了被遗弃的系统计划残片。无处不在的音效、奇葩的系统字体(除了 Gadget,几乎惨不忍睹)、糟糕的字体平滑——都让人哭笑不得。
更离谱的是 Appearance 选项卡下的主题切换。Gizmo 像一场噩梦,Drawing Board 让拟物风格走向极致,Hi-Tech 则是“暗黑模式”的前身但极度生硬。这些主题最终被砍掉,但你能感受到设计团队在绝境中的挣扎和“放飞自我”。
或许我是个苛刻的设置完美主义者,但这确实是一场“有灵魂的混乱”——至少比后来的机器化一致性要可爱得多。正如作者所言:“Teddy Bears、内存管理、Gizmo,我都不怀念。但我怀念那份用心。”
此时的 iMac 广告主打“互联网友好”,各类 Control Panel 里已能见到互联网选项。Internet 面板设置基本信息,Web Sharing 鼓励你建立个人主页,Date & Time 支持网络校时,File Synchronization 则为 iCloud 埋下伏笔。
但 Control Panel 作为整体,依旧是一片混乱。
——
2001 年,崭新的“TiBook” 横空出世,新的设计语言闪耀登场。Mac OS X 不是旧有系统的增量升级,而是一次真正的“重启”:全新图标、全新文本渲染、全新窗口装饰,所有细节都焕然一新。
Aqua 视觉风格虽然灵感来自 iMac 的半透明塑料,但这个工业设计方向很快就被舍弃了。新老元素杂糅,过渡感仍未完全消失。但相比过去的混乱,这次的“灵魂”是对的,操作系统对顽固应用毫不留情,扩展彻底被淘汰。
System Preferences(系统偏好设置)的出现,标志着一次大步向前。选项虽多,但布局清晰,你可以把常用设置拖到顶部,更便捷地访问。不同于昔日的杂乱窗口,这里只有分组和层级——Personal、Hardware、Internet & Network、System——以及依然不可避免的“杂项”分区。
顶部一排设置庆祝着 Mac OS X 的新功能:桌面壁纸、专业外观、全新的屏保面板,还有 Dock——那个标志性的弹跳放大动画,曾经是发布会上的绝对主角。
键盘与鼠标设置,仍然保留着 1984 年以来的核心选项。菜单不再闪烁,功能更纯粹。Internet 升级为 iTools,Software Update 指向一个“全应用云端化”的未来。
这一切虽美好,运行起来却常常卡顿,但硬件终将追上,视觉风格也会进一步演化,直到后来的 Retina、高刷屏和“液态玻璃”时代。
——
在另一条时间线,NeXTStep 的出现,成了 Mac 历史的奇异分支。那台造价昂贵、风格学究的黑盒机器,把许多“未来的基因”带进了 Mac 家族:实时滚动条、灵活的窗口拖拽、Finder 分栏、Mail、Preview、Dock 的雏形,甚至还有如今 macOS 中依旧存在的自定义快捷键功能——高度重视肌肉记忆和易用性的体现。
有趣的是,这个“重新来过”的团队,短短几年就走进了新一轮的混乱。连 NeXTStep 的 Workspace Manager 都有属于自己的“偏好设置”,而且组织方式又和主设置不同。假如连聪明绝顶的人都难以设计出完美的设置体系,我们又能怎样呢?
——
回到主线,2003 年的 Mac OS X Panther 带来了更精致的 Aqua 风格。此刻的设置面板或许达到了史上最佳——每个分面都一致而细腻,Universal Access(通用辅助)尤为动人,用通俗的语言和极致的布局帮助每一位需要的人。
此时的 Mac,刚刚完成“第二次蜕变”的第三次修订。所有面板都经过雕琢、反复打磨。再往后,便是熵与时间的侵蚀。
当然,时代印记依然明显——比如专门处理光盘插入行为的面板,Appearance 里有关 CRT 和 LCD 显示器的对比,.Mac 作为苹果“互联网五部曲”的第二幕,Exposé 的全新体验,以及 Classic 系统对过往黑暗年代的怀旧与告别。
——
故事讲到这里,是因为 2004 年后的变化变得缓慢而有限。二十年间,人们与 Wi-Fi 设置搏斗,为“自然滚动方向”争论不休,被 Spotlight 惊艳,被触控板演示惊叹,也对 Screen Time 的无用一笑了之。Retina 屏幕带回了 Aqua 浪漫消失后的锐度,现代 macOS 既见证了苹果的辉煌,也包容了各种尝试与失败。
真正的大变革只有一次:2022 年,System Preferences 被重做为 System Settings。出于维护和一致性的双重理由,苹果效仿 iOS,采用左侧导航栏结构。可这套设计混乱、难用,搜索过度、菜单杂乱,一切都丧失了当年 Control Panel 那种美妙、独特的手工质感。
如果说 Mac OS 8.5 是“有灵魂的混乱”,那么 2025 年的 macOS 则成了机械化、一致化的“表单的表单”。哪怕是 Control Center,也难以还原 iOS 上的物理反馈和愉悦体验。
这一切让我想起一台被遗忘的 1983 年 Apple Lisa。它的设置面板像极了税季末期数据库吐出来的一堆字段——毫无乐趣,只剩下乏味。
是 1984 年的 Mac 团队,把这条路推向了不同的方向。
我知道,1984 与 2025 无法轻易对比。“他们再也做不出过去那样的东西了。”但有时候,变化本身就是好事。
Mac 的前二十年,是技术限制与用户教育共舞的结果;那些老旧、笨拙、甚至拙劣的设置设计,恰恰见证了探索的勇气与温度。
2025 年,Mac 也许前所未有地“家电化”了。你甚至可以多年不碰 System Settings,只用菜单栏和 Control Center 维持日常。
但我仍会定期拜访设置,尤其是 Accessibility(辅助功能)分区。这里始终充满创新和善意,每一项新选项都是对人性和共情的深度洞察。
只可惜,其他面板已难觅当年那份用心。2020 年代,是 Lisa 的时代:一切都变得可有可无、了无生趣。或许,再也没有哪个控制面板能让人感受到那份被倾注的关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