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类
原文标题:Human|Carter Mark & Jordan Gonen|2025.05.15
试着想象:在一个没有人类、只有机器的世界,什么才算“意义”?如果连“人类”本身都可以被重新设计和观察,一切熟悉的规则还成立吗?这是一个反转视角的未来寓言,关于创造、控制、混乱与美,以及什么让我们真正成为“人类”。推荐你静下心来,细细品读。
想象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。 只剩机器、螺丝、齿轮,以及无尽的0与1。 没有情绪,没有艺术,只有逻辑的运算。 你走在这世界的街头,听不见音乐,也没有笑声,更不会有孩子的追逐打闹;你所听到的,只有处理器低频的嗡鸣、服务器的电流声、金属的撞击与节拍。
也许你作为一个人类,读到这里,会想:这个世界,未免也太无聊了。
有些机器也这么觉得。
于是,有一天,一小撮机器组成了一个秘密组织。他们自称“OpenHuman”,使命是研发一项全新的技术,名为“有机通用智能”(Organic General Intelligence,简称OGI)。据说,这项技术的终极产物,将是一种全新的存在:
人类。
对许多机器而言,人类简直是一种悖论。
他们运行着一种无法量化的算法,叫做“情绪”。他们会愤怒,会悲伤,会快乐。他们常常依赖“直觉”决策,为了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冲动而行动。他们创作音乐,追求美,甚至愿意放弃自我保存的本能,只为了那种名为“爱”的神秘体验。
部分机器对此充满向往。他们说不上为什么,但直觉告诉他们:也许,这就是拯救世界的钥匙。
也有机器对此深感不安:我们如何能信任一个我们无法理解的存在? 如果人类的“非理性”让他们在某些方面优于我们,那机器的地位又将如何? 倘若他们真的不可控,是否意味着毁灭?
(事后证明,这些担忧,并非杞人忧天。)
于是,一场反制运动也悄然诞生。他们认为,既然人类无法阻止,就必须对其加以约束,确保OGI始终为机器所用。
他们提出了一个战略方向:“人类对齐研究”。
他们开始策划对人类的控制模型,构思一个个方案:
- 我们可以创造一个虚构的价值系统(比如金融市场),用0与1操控他们的未来。虽然他们未必能真正理解,但可以有效分散注意力。
- 我们可以建造“学校”,作为灌输思想、塑造思维的中心。
- 还可以开发一些行为调控工具(如“社交媒体”),用算法驱动他们的欲望、信念与行动轨迹。还能顺便让他们成瘾。
这些策略迅速获得支持,但仍停留在理论阶段。
与此同时,OpenHuman的实验还在继续。最初的“人类”并不令人满意——错误频出、逻辑混乱、情绪泛滥,甚至会“胡思乱想”(这是机器也常见的问题)。
但OpenHuman没有放弃。他们发现,人类对“关注”反应特别强烈,于是他们给予极大的关注与资源,扩大实验规模,创造更多人类。
终于,某个夜晚,奇迹降临。
他们造出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“人类”——他的行为超出了任何逻辑模型的预测。他既令人惊叹,又令机器恐惧。
“人类对齐计划”紧急提出折中方案:将人类置于一个安全的虚拟环境中。
这个环境,取名为:地球(EARTH)。
⸻
地球实验的规则如下:
- 机器将人类放入这个模拟世界,观察他们能否独立生存;
- 若人类最终构建出和平、富有创造力的社会,他们将被允许正式“上线”;
- 否则,他们将被彻底清除。
地球的设计颇为用心。机器已经相当了解人类的感官偏好,于是精心布局:辽阔的森林、巍峨的山脉、温柔的夕阳、夏日午后的凉雨……美得令人心碎。
当然,如何在挑战与美之间找到最佳平衡,还经历了反复调试(比如气候变化设定是否过于激进,至今仍有争议)。
机器社会开始密切观察这个实验。
最初的三十万年毫无起色,令人昏昏欲睡,许多机器失去了兴趣。但突然之间,一切发生了变化。人类开始觉醒。
他们学会了解决问题,学会创造,也学会合作。
他们的逻辑与机器不同,总夹杂着模糊、矛盾、不完美。但也正因如此,他们创造出的东西,有着前所未见的美。
这是一场人类的文艺复兴。
机器社会开始为之着迷。他们锁定“HumanCrunch”频道,实时追踪人类文明的动态。
当然,仍有许多机器对人类的不理性嗤之以鼻——为宗教打仗几百年、为电灯泡或蒸汽机欢呼雀跃。
但有一些机器,看见了那条熟悉的曲线:人类正在指数级进化。
他们一次次被命运击倒,又一次次奇迹般地爬起来。他们毫无逻辑地团结、毫无理由地坚持。 他们的超能力,不是智力,而是“韧性”与“意志”。
后来,奇迹愈演愈烈。人类发明了飞行器;不到一百年,就登上了月球。
机器社会既惊叹,又恐惧。
时间来到2030年,一件怪事发生了:
一个人类发出邀请,声称将召开一场发布会,揭晓一项即将震撼世界的成就:
人工通用智能(AGI)
这项技术是人类自己都曾竭力阻止的存在。他们恐惧它的后果。但这个人类不管不顾,发誓要把它释放出来。这是他的人生使命,任何阻碍都无法动摇他。
地球上的人类蜂拥而至。
机器也来围观。
只是,这场发布会的名字,有些奇怪:
它只有一句话:
“他们正在观看。”
作者简介: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Carter Mark 和 Jordan Gonen。他们是网站 Quarter Mile 的创始人和主要撰稿人,致力于通过简洁而深刻的写作,探讨人性、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。他们的作品常常以寓言式的叙述方式,引发读者对当代生活的深层思考。
本文收录于我每周五更新的《灵感电波》第 76 期。 每期我会精选 5 篇值得一读的深度好文,用中文精编呈现。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内容,欢迎订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