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苦短

原文标题:Life is Short|Paul Graham|2016.01

很多人说,有了孩子,仿佛自己也重新再活了一遍。可人生究竟短不短?如果寿命增加十倍、一百倍,真的就足够了吗?Paul Graham 在陪伴孩子的时光中,发现了“人生苦短”的真正含义,也给出了让时间变得珍贵、充实的答案。读完这篇文章,你或许会重新思考,什么才算“不虚度此生”。

人生苦短,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。我小时候常常思考这件事:人生真的短吗?还是说我们其实是在抱怨它终将结束?倘若人类的寿命是现在的十倍,我们是否还会觉得它不够长?

这个问题似乎无解,于是我便搁置了。直到我有了孩子,那才让我找到了答案的方式。而这个答案是:人生,的确短暂。

孩子教会我如何将“时间”这个连续体,转化为清晰可数的单位。你陪一个两岁的孩子共度的周末,只有52个。如果圣诞节的魔法从三岁持续到十岁,那你也只会看到孩子眼中闪烁的那种神奇八次。而时间这种东西,在以“年”来谈时显得模糊飘忽,一旦变成“八次”,这个数量就具体而稀少得令人心悸。你手中只有八颗花生、书架上只有八本书,这种稀缺无须解释。

既然人生的确短暂,那我们知道这一点,有什么意义吗?

对我而言,有。这意味着一句“人生太短,不值得为某事耗费心力”,不只是套话,而是一种行动指南。这不只是说某事“讨厌”、“令人疲惫”,而是你真的该设法将它从生活中剔除。

当我问自己:人生太短,不值得浪费在什么上?脑中浮现的词是:虚耗。是的,“虚耗”这个词几乎就是指那些不值得占据你生命的事。但它又有一种独特的气质,一种造作而空洞的虚伪感。它是体验的垃圾食品,看似诱人,实则空乏。

如果你也试着问问自己,生活中都把时间花在哪些虚耗上,你大概已经有了答案:无谓的会议、毫无意义的争执、冗杂的流程、姿态的摆弄、收拾他人的烂摊子、堵在路上的车阵,还有那些令人上瘾却一无所得的消遣。

这些虚耗之事会进入我们的生活,无非两种方式:一种是被迫的,一种是被骗的。出于谋生的需要,我们难免要接受一些被现实强加的琐碎。赚钱这件事,本质上常常就是一连串的杂务奔波。供需法则也早已注定这一点:越是令人向往的工作,人们越愿意低价为之操劳。不过,被迫接受的虚耗也许没有你想象的多——一直以来,总有人主动跳出主流,去到那些“机会”看似稀少的地方,却过上了更真实的生活。未来,或许会有更多人这样做。

其实你无需远走高飞,就可以在生活中做出调整。不同的雇主,对你时间的尊重程度天差地别。大多数大型机构(甚至不少小公司)都充满了形式主义和层层叠叠的虚耗。但如果你在选择时,将“远离虚耗”视为比金钱和名声更重要的标准,你往往可以找到那些更懂珍惜时间的组织。

如果你是自由职业者,或经营一家小公司,那你甚至可以从每一个客户着手。辞退那些带来负能量的客户,你生活中的虚耗将大幅减少,所损失的收入却可能微不足道。

然而,被迫接受的虚耗尚有理由可循,最危险的却是那些你亲手引入生活的虚妄之事。而偏偏这些事,往往更难戒除。因为它们擅长伪装,总以令人难以抗拒的面目出现。一个再熟悉不过的例子,是在网上争论。有人反驳你,那种感觉几乎等同于攻击,有时甚至直截了当。人之本能是反击,是为自己辩护。但这个本能,显然不适用于当下这个时代。虽然直觉强烈,但多数时候,你最好什么都别说。否则,这些人真的就是在蚕食你的生命。

网络争论只是虚耗的一种,还有更具诱惑性的陷阱。正如我曾写过的,技术进步的一个副作用,就是我们喜欢的东西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上瘾。这意味着,我们必须更加自觉、主动地反观自身,问一句:“我真的想用我的生命来做这件事吗?”

除了避开虚耗,我们更应主动去拥抱那些真正重要的事。但“重要”因人而异,也往往需要历练才能分辨。有些人很幸运,少年时代就发现了自己的热爱——数学、写作、照顾动物,然后设法将它变成人生的主旋律。而对多数人而言,生活起初是混杂的,一半真实,一半虚妄,我们只能一点点去辨别、去修剪。

尤其是年轻人,他们常被置于人为的情境中而浑然不觉。在中学、高中时期,同龄人如何看你,几乎成了世界的中心。但你若问问成年人,他们少年时期最大的盲点是什么,几乎都会说: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了。

判断一件事是否重要的一个实用法则是:你在未来还会在意它吗?那些伪装成“重要”的事,往往有一个耀眼的高峰,它们仿佛针尖刺入意识,让你一时无法忽视。但整体来看,这些经历就像昙花一现,所留无几。

真正重要的事,未必被世人称为“大事”。和朋友一起喝杯咖啡,就是一件重要的事。将来你不会觉得那是浪费时间。

而养育年幼的孩子,更是生活中少有的“自动聚焦器”——他们会拉你一把,把你从无意义的滑屏中拽回现实。孩子拉着你的衣袖说“你能陪我玩吗?”那一刻,很可能就是你最该选择的、最不虚妄的决定。

如果人生苦短,我们理应被它的短暂所震惊。而这,也恰是常态:你习以为常的事物,突然消逝不见;你以为总有机会去做的事,某天发现已然错过。最令人悲怆的错过,是在挚爱之人去世之后。那一刻你才意识到,他们的人生同样短暂。我母亲去世后,我常懊悔没能多陪陪她。我一直过着“她总在”的生活,她也用她一贯温柔沉静的方式,让我继续相信这个幻觉。可那终究只是幻觉。我知道,很多人都犯过同样的错。

人们对突如其来的失去,通常的防御机制是:保持清醒的意识。在生命更为脆弱的时代,人们对死亡的认知远比今天强烈,甚至到了今日看来近乎病态的程度。我并不觉得时时提醒自己“死神就在肩上”是个好办法。也许更好的方式,是从相反的角度切入:对你最想做的事情,养成一种“不耐烦”。不要等——别等着去爬那座山、写那本书、看望那个人。你不需要不断提醒自己“为什么不能等”,你只需要记住:别等。

还有两个普遍的应对方式,也适用于人生这件事:设法获取更多,或好好珍惜已有。

你的生活方式,决定了你能活多久。多数人,包括我自己,都还大有可为。

但比起延长生命,更重要的,也许是更好地使用已有的时间。日子极易在不知不觉中飞逝。人们津津乐道的“心流”状态,其实也有一个阴影面——它让我们在每日琐事的泥流中,不曾停步,不曾品味。我读过最打动人的一句话,不是在某本书的正文中,而是它的书名:《燃烧的日子》。

时间,是可以被稍稍拉慢的。我渐渐做得比从前好了。孩子教会了我这一点。有了孩子,生活中常会冒出那些“完美瞬间”——它们令你无法忽视。

若你觉得某段经历已被你彻底体验、完整吸纳,那你对它的失落也会少得多。我怀念母亲,不仅因为她的离去,更因为我知道,我们之间有太多未曾展开的可能。而我大儿子马上就要七岁了。虽然我也会怀念那个三岁的他,但至少我不遗憾。我们度过了一段世上最快乐的“父与子”的时光。

毫不留情砍去虚妄,不要拖延重要之事,珍惜你所有的时间。 人生苦短,该这样活。


作者简介: Paul Graham 是一个创业者、程序员、作家、投资人。Y Combinator 创始合伙人,被誉为“硅谷创业教父”。他曾在哈佛取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,是最早的互联网创业者之一,也是 Lisp 编程语言的专家。Paul Graham 的随笔以犀利、深刻、直白著称,长期影响着硅谷和技术创业者群体。其著作《黑客与画家》已成为创新者必读书目。


本文收录于我每周五更新的《灵感电波》第 76 期。 每期我会精选 5 篇值得一读的深度好文,用中文精编呈现。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内容,欢迎订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