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字统治:数据如何主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
你本能地点开 TikTok,想再拖延几分钟面对现实
原文:Ruled by Numbers: How Data Dominates Every Facet of Our Daily Lives
Noah Giansiracusa|Literary Hub|2025.08.12
一阵刺耳的声音把你吵醒:手机闹钟。你眯起眼睛望去,屏幕上闪烁着 7:00。这个数字标记了你一天的开始——在这一天里,你会感觉自己像是《卡夫卡的变形记》里的主人公。只不过你并没有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,而是被缩减为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。同样让人丧失人性。
你伸手关掉闹钟。手机在握,但还不想离开被窝的温暖怀抱,你本能地点开 TikTok,想再拖延几分钟面对现实。在数十亿个视频中,TikTok 的算法神秘地挑出第一个给你看。接着是第二个,再来一个。它用某个秘密的数学公式为你生成了这份专属播放列表,但你完全不懂其中的原理。
刷着视频时,你突然想到一个机智的段子,想要分享给全世界。于是打开 Threads、Bluesky 或 X,却立刻面对一个冷酷的事实:平台上的一切发言,包括你准备发布的这条,最终都会被简化成一串数字——浏览量、点赞、转发——而且所有人都能看到。万一你的妙语无人问津呢?走红是个数字游戏,但规则从未告知。
数据把我们都碾碎成数字粉末,送进数学的磨坊,让掌权者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预测、优化、获利。
很快,你又想起另一件事:社交媒体的粉丝数把一个人的重要性压缩成一个数字,既由人来评判,也由算法来裁定。想当作家?先告诉出版社你有多少 TikTok 粉丝。想卖手工香皂?Instagram 粉丝数往往比你在本地农贸市场摆摊的次数更重要。我见过有求职者仅凭 YouTube 粉丝数比别人高,就顺利拿到面试机会。甚至政治人物的重要性,有时也用社交媒体粉丝数来衡量。真正的影响力、有意义的人际关系、更深层的友谊,在这种浅薄的数字游戏面前全都靠边站。社交媒体正逼迫我们都去扮演“网红”——无论你愿不愿意。是时候放下手机,开始你的一天了。
⸻
第一站是去超市。你上车,毫不知情地进入了“数字化”的进程——复杂的人类行为被赋予数字。预计到2030年,这个收集并售卖车辆数据的产业将价值 5,000 亿美元。一切都被追踪:你的行驶位置与速度、加速与刹车习惯、你沿途听的音乐、从车里拨打的电话,以及通话时长。许多汽车如今每小时能产生大约 25GB 数据,相当于所有英文维基百科文章的体量——每小时一次。
这些数据用于安全和导航没错,但同时也养活了一整个生态,从汽车制造商到保险公司再到科技企业,都急切想榨干你的每一分信息,以换取利润。随着汽车越来越多地接入互联网应用——真正赋予“移动设备”新的含义——汽车行业正全面学习科技行业的套路。你在出租车上看到的那种烦人广告,很快可能就会出现在私人汽车上。而且,这些广告会像你手机和电脑上的一样,根据你的个人数据进行精准推送。营销学里“了解顾客”的老话,如今在数字经济里被推到令人不安的高度:你的一切行为都被追踪、打包成数据、卖给出价最高的人。
十五分钟后(又贡献了四分之一维基百科的数据),你抵达超市。美国最大的连锁超市 Kroger 拥有 35PB 以上的顾客数据,比美国国会图书馆整个数字藏书量还多出一半。这些数据不仅用来优化库存和营销,还被打包高价卖给其他公司。在英国,Tesco 和 Sainsbury’s 每年靠出售顾客数据可赚取约 3亿英镑。直白点说,这些商店不仅卖牛奶鸡蛋,还卖你的一切隐私细节。
回到家(又制造了四分之一维基百科的数据),你打开笔记本电脑,准备面对一直拖延的痛苦任务:找工作。你在本地搜索职位,结果一堆链接扑面而来,却都不太对劲。你发现页面上充斥着垃圾招聘网站和高价广告,真正相关的岗位反而被淹没。因为你看到的并不是最合适的机会,而是那些给 Google 出价最高的广告商。
你以为 Google 是搜索公司?其实它四分之三的万亿营收来自广告——既承载广告,也把广告铺满互联网。而让 Google 成为全球最赚钱广告公司的关键之一,就是它对你了如指掌:你搜什么、什么时候搜、多久点一次链接、在 YouTube 上看什么视频、看多久,甚至你在 Google Docs 和 Gmail 里输入的文字(如果你在用这些应用)。你所有的线上行为,都是广告投放的燃料。如今,科技巨头又多了一件新武器:聊天机器人。它们不只是友好的个人助手,更是收集你思想与欲望的算法窗口。
⸻
继续找工作。你好不容易从海量“赞助内容”中筛出几个值得投递的岗位。如今的大公司往往用计算机程序处理海量简历。有的会给申请人打分,匹配岗位要求;有的直接排序,以节省招聘人员的时间。你再次被简化为一个数字。要是能知道该写哪些关键词、突出哪些经历,或许能提高分数。但别指望这些冷冰冰的算法给你反馈——它们只被编程去追求效率,而不是人性。
即便幸运找到工作,也要做好继续被数字管控的准备。从卡车司机、工厂工人到白领上班族,越来越多的员工都被生产力追踪软件监视——工时、奖金、甚至是否能保住工作,都与一长串隐秘记录的统计数据挂钩。美国十大私人雇主中,有八家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这种技术。有的上班族甚至建议买“鼠标抖动器”,让光标一直动着,以免因“闲置”被扣分。
在康涅狄格一家投资管理公司,每个员工会在 77 项指标上被评分,这些数字像棒球卡上的击球率与长打率一样展示出来。或许这种做法有效:该公司管理着超过 1,000 亿美元资产,是全球第二成功的对冲基金。在明尼阿波利斯,一家临终关怀机构的雇主则用另一套“生产力点数”来考核:探望临终病人记 1 分,参加葬礼记 1.75 分。2019 到 2022 年,受疫情推动,全球对员工监控软件的需求增长了 65%。英国一家法律咨询公司甚至开始为企业提供建议,教他们如何用人工智能“追踪员工表现、监控行为、预测未来”,这种场景在 AI 普及的未来只会越来越常见。
对这种无休止的效率驱动感到厌倦,你决定自己创业,做自己的老板,好逃离生产力指标的牢笼。第一步:去银行申请商业贷款。可惜,你又一次成了一个数字——这次是你的信用分数决定你能否拿到资金。
或许该回学校读书。可还没申请,就得先通过标准化考试成为一个数字;毕业后,大学排名又会给你的学位贴上数字标签。以为中间的学习时光能少点数字折磨?大错特错。许多学校会给学生发官方笔记本电脑,自动记录他们在指定阅读上花的时间,考试时目光离开屏幕的时长。
这些追踪软件不仅会把数据汇报给教授,还会上传到校园警察、校方管理层,甚至卖给能借此牟利的私营公司。北美超过三分之一高校在用的 Canvas 学习管理系统,其母公司曾直言,教育相关的大数据是其数十亿美元估值的关键。大型在线教材公司 Cengage 不仅统计学生翻了多少页,还追踪浏览网页、点击链接、输入按键等等,然后把部分数据卖给企业,用来精准投放广告。
我们必须重新夺回这些被用来操控与剥削我们的数学工具。
⸻
看到自己被当成数字对待的种种方式,足以令人作呕。就算生病也难逃:这次不是指心率和血压,而是医保公司用公式算保费和赔付,医院管理者用公式安排人手和工时,急诊护士用积分体系决定你排在哪个号。需要肾脏或肝脏?也有算法打分来决定下一个移植的接受者。
此刻,你可能觉得整个人生已被化为一个数字。对某些政府机构来说,这甚至就是事实。FEMA(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)给“统计生命价值”定价 750 万美元;EPA(环境保护署)更慷慨一些,标价 1,000 万美元。不过,那是美国人的价码。在一份评估气候变化代价的文件中,EPA 甚至有争议地按人均收入调整“生命价值”——这意味着,一个德国人的价值是加纳人的十倍。
当权者长期以来都倾向把人视作数字。这部分是现实所限:你可以在家庭与社区里给予个体尊重,但政府要负责上亿公民,大公司要面对上亿顾客,个体的面孔和身份不可避免地被淹没在冰冷的统计雾霭中。但事实远不止于此。把人当作数字,也是为了揭示行为模式、优化效率。因为数字是数学的语言,而数学提供了一整套强大工具来分析趋势、预测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