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hatever 的崛起
电脑变得无趣,是有原因的
原文:The rise of Whatever|Eevee|fuzzy notepad|2025.07.03
这篇文章原本的标题叫做“我怀念电脑还很有趣的时代”。可写着写着,我却发现,电脑变得无趣,是有原因的——那是一条被编织进近代史中的黑暗线索。
让我倒回去说一说。
比特币
在2000年代,如果你想在互联网上随意给别人转钱,现实的选择只有一个:PayPal。
当然,除非你生活在某种未来乌托邦,比如欧盟——在那儿,银行把“给别人转账”当成基本服务。但在我们美利坚,凡是点物质进步都得伴随着大呼小叫、推推搡搡,最后你还是只有PayPal可用。
PayPal的事儿在于,它管着你的钱,可它又不是银行?我并不完全懂它的架构或背后的门道,但PayPal的姿态一贯是:他们想干嘛就能干嘛。比如用PayPal给画师打赏画独角兽小鸡鸡,他们就很爱管。如果觉得你在做这事,他们就能直接冻结账户,还能把你的钱“妥善保管”六个月。大概是为了安全吧,也顺便赚点利息。
但对于那些卖点小玩意、做点小生意的个人来说,PayPal却是唯一的中介,所以有一种莫名的憋屈——明明只有一个中间人,却能随心所欲地决定你能不能花钱、能不能经营点啥。如果你不守规矩,他们还能理直气壮地把你钱扣半年。
然后到了2010年左右,我听说了比特币。那时候听起来真像未来的浪潮。终于可以直接给别人转钱了,这可多新鲜!你能想象这样的系统会诞生出什么吗?网站可以有真正的打赏瓶,浏览器也可以内建小额打赏,几分钱几分钱地随意转账,交易简单到极致。
我下了个挖矿程序(大概就是当时唯一的那个),挖了一天连一个币都没挖到。也没啥可做的了,就关了程序,把比特币抛到脑后。
快进到后面,比特币成了主流话题,可……理想通通没实现。比特币如今更像一个庞大的圈钱生态。过去一年我听到别人真能用比特币买东西的唯一案例,是买灰市的雌激素药(灰市宠物药现在都能刷信用卡了!)。浏览器自带打赏?目前唯一的例子是由一个发明了JavaScript、还想禁止我结婚的男人带头搞的,打赏币过去24小时竟然有80个卖家,真是欣欣向荣。
而如今,十五年过去了,互联网转账的“黑科技”……还是PayPal。好吧,现在还有Stripe,你能做网站就能收信用卡,但他们也同样禁止独角兽小鸡鸡的画像。Patreon?Stripe和PayPal。Itch?Stripe和PayPal。Ko-fi?Stripe和PayPal。本质上什么都没变。
理想已经死了。它曾经离现实很近,结果立刻被一群一心暴富的投机分子和一些“Turbo自由主义者”劫持,他们的人生就是“我拥有什么”,然后用密码学方式强行把这一套灌输给所有人,只因魔兽世界削弱了他们的术士角色。
我怀疑,加密货币这条路之所以越走越歪,核心问题是绝大多数人根本不在乎他们追逐的东西到底是什么。他们只在乎有一条“图表”,只要能赚钱,他们就会说任何让那条线往上走的话。所有加密币、NFT、乃至Whatever(不管什么鬼)看起来的图表全都一样:横轴时间,纵轴美元。东西本身只出现在标题里,你大可忽略。
当然,很多人会高谈阔论他们手里玩意的各种好处,可我觉得他们其实根本没那么在乎。他们只想忽悠更多人进来,这样“图表就会涨”。
于是你看到了一种我只能称之为“Whatever文化”的东西。比特币作为货币的失败,是因为那些最投入的人根本不在乎货币本身——哪怕是瓶装的龙屁他们都行,只要放在电脑里就不用管产品本身,目的就是炒高价值;底层资产可以是……Whatever。比特币还是开源的,你大可以复制,造出自己的币,自己的Whatever。NFT更绝,你可以搞出一整套“可收集的”Whatever——这个词本身都怪,毕竟你根本不能“集齐”它们,但谁在乎呢?不在乎美术,不在乎技术,不在乎挂钩什么,只要能说服别人买单,东西到底是什么,无所谓。
这也正是为什么这些家伙把Twitter的空气都吸干了。成千上万的投机分子,挤满每条街道,满腔热情地兜售一堆连自己都无感的Whatever。无尽的、虚假的热情,全都是想让彼此买单那只毫无特色的空盒子。“买我的吧!别担心我有多少货——说说你该买多少吧!提示:你该买很多!”
实在让人沮丧。
Web的形状
Web的酷在于:任何人都能往上面放东西。它是人类史上最大号的公告板。以前你的宽带服务商甚至会免费送你一个自己的网站!现在这已经不常见了,但各种廉价或免费的建站方式越来越多——你甚至能直接在GitHub搭个小站。
那时的网络基本都是人做的小玩意儿,很有趣!一天能刷到不止四个网站,页面五彩斑斓,不像现在都是为三英寸小屏设计再无脑放大!Twitter早先还能自定义背景图片呢。
但问题在于,人人有站,你反而容易迷路,也不知道啥时候更新了,互动也麻烦。做个网站也真挺难的,要学很多东西。
于是整个Web逐渐凝结成极少数超级平台,全世界都挤在几处。有时候有点分区,比如Reddit;有时候没有,比如Twitter。
……也还行吧,平台总会集中,这很正常。至少你不用再被奇葩图刷屏骚扰了。
但中心化也带来了问题。Web默认是免费看的,可托管内容要花钱。是的,免费托管有,但那只是给小流量静态页面,不可能撑起上亿用户的交互式平台。那可就烧钱了。你可以想象有人往蒸汽机火箱里扔柴火,不过这次扔进去的是大把钞票,全都喂给“网站黑洞”。
过去要维持网站在线,传统办法就是——贴满广告,忍受百事可乐在你页面中间胡乱推销的尴尬。广告费本来也不高,但中小网站够用。你写个文章,挂个广告,赚个二毛钱。我没这么干,因为广告就是一坨尴尬的污点,碰到啥都变烂。
这两股力量把大平台推向一个明确方向:让用户多看广告,哪怕一切都要为此让路。于是“用户停留”成了王,哪怕他们过得很惨,只要还在,广告再烂都没关系,只要有人看。
这套模式后来蔓延到了手机软件、视频制作,甚至……Windows??
当商业模式变成“以广告为核心”,一切别的都成了配角,只要能拴住人继续看广告就行。逗你玩的钥匙、跳来跳去的Whatever。
这也是我为什么极度反感把一切创作都叫做“内容”。“内容”是你做网页排版,临时占位用的;“内容”是你车后备箱的一堆杂物;“内容”是市场部描述广告周边填充物的词。
“内容”……就是Whatever。
这催生了标题党、白男惊恐脸缩略图、红色箭头、视频博主一周三更只会念维基百科、推荐算法、千篇一律的菜谱博客、游戏网站放弃写文章变身SEO秃鹫、一堆废话填满页面只为了多插点广告,还有TikTok那种永不停歇的内容流(我没用过,猜测比YouTube Shorts还烂,光是想象就烦)。
本质都一样。
“快看!快看!你这蠢宝宝,看这玩意多离谱、多炸裂、多狗血、多Whatever。快闭嘴看,Home Depot就能给我一丁点广告分成。”
至少我写这么多,是因为我真的想写。也没人给钱让我骗你!
我唯一的希望是,也许有一天,比特币真能变成货币,转账不再是古怪服务商的专利。天呐。
你知道这事儿都能成暴富骗局吗?就写一堆无聊的WordPress站,弄些莫名其妙的冷门话题,插满谷歌广告。等人误入离开,流量已到,广告钱就进账。
不过现在连写废话都懒得写了——有电脑代劳!
人工现实
要是十年前有人跟我说,到2025年我们就有了《星际迷航》里的万能电脑,我会乐疯。但现实却是,我们只得到了闪闪发光的自动补全——一个能把词拼成最不得罪人的客服腔的大号聊天机器人。
结果就是,我极度排斥跟LLM互动。我一点都不想接触这类输出。那纯属噪音,每次不小心看几眼都觉得脑子更糊了。我脑子本来就不太好用,实在经不起再折腾。
更别提技术本身……真烂。它根本做不到投资人和死忠粉吹的那些。它只是把文本按统计概率拼起来。每一次“突破”,不过是某个投资大佬出来吹嘘“电脑已经和博士一样聪明”,结果产出的内容还是史上最无聊、最烂、最烧脑子的浆糊。
我接触LLM主要是谷歌疯狂内嵌到各处,结果每次体验都更糟。谷歌搜索每次改版都想法设法绕开我的广告拦截器,把三分之一的屏幕留给“AI摘要”——不是照搬顶层结果,就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八道。YouTube视频缩略图下方也开始出现“AI摘要”,每次无一例外只是把标题啰嗦一遍。手机天气App有个“AI摘要”,会说“本周会越来越热”,这种天才洞见我自己看温度图早就明白了,偏偏还挡住了原本的信息。一次次,真正有用的信息被推到一边,只为塞进这些无用、冗长、甚至更难读的压缩假货。
但这就值上亿美元。
如果你用的是最新Pixel手机,至少还能全关掉这些垃圾——进系统设置,应用,显示全部,菜单里“显示系统”,点AICore然后禁用。现在Android 16似乎把这些都合并了?总之我自从关掉后,再也没看过LLM输出。 让我难受的是,没有人讨论,底线其实早就暴露了。LLM功能被硬塞到万物里,因为它们的本事只有一个:Whatever。它干Whatever。太棒了,因为Whatever总归算点什么。没错别页、没错漏、没啥没覆盖的功能。你永远能得到点东西。有用没用?对不对?和现实沾边吗?谁在乎!只要有输出,比啥都强。便宜、无害、可丢弃,就像一次性红色啤酒杯。我们正把互联网变成一片信息垃圾带,就像我们对海洋做的那样。
案例一
“啊!”Hacker News的评论家们高呼,“你用过吗?”——就像小朋友气鼓鼓地非要你吃一口泥饼。
其实是用过的。当年碰到Ren’Py问题,有人怂恿我试试LLM。我咬牙问了,得到了几种据说能解决问题的格式标签。
只有一个小问题:这些标签根本没存在过。我告诉它这些不存在,结果它诚恳地道歉,然后又生造了一批假标签。就这样,我结束了这场实验。
问题大概在于,这事本身就没有现成解决办法,没人搞成过,所以机器没啥可借鉴的……于是它就生成了个听起来靠谱的答案。这就是这项技术的本质:根据已知对话风格接着往下编。如果话题有素材,答案还算精准。没素材更妙,啥都能扯,Whatever!
我真的要强调,这种东西对我来说比没用还糟。不仅没解答我的问题,还让我浪费时间四处找那个根本不存在的API。
就比方说吧,你知道有些代码编辑器会在你输入左括号时自动补右括号吗?你输入“,结果直接变成“|”?我最烦这个功能,省不了时间,还经常搞错,最后多花时间修正。
那都只是一个符号的自动补全!而我们现在造出了一整个假人格,每次都能白白浪费你一大段时间。
我真的无法想象有人拿这个东西干正经活儿,也不明白别人是怎么做到的。这是全新类型的失败案例。问真人,人家会说不知道,或者给你个繁琐但能用的变通法(虽然坑更多)。但LLM能一本正经地生造出一个看起来像真的API。答案详实、相关、听起来靠谱,但毫无价值。它生成的不是信息,是噪音。
我要这个干嘛?为啥我要用台时不时像真人一样信口胡诌的机器?真人会犯错——这正是Stack Overflow有差评的原因——但这完全是另一回事。如果现实中有人老这么糊弄你,你早就不再搭理他了。
LLM的输出就是垃圾。真垃圾,真烂。
反正最后我还是自己搞定了,因为我是程序员,知道怎么让电脑乖乖干活。
虽然不太重要,但其实我想让Ren’Py渲染双空格分句,然而它默认会把所有字符串里的空格压缩成一个,格式标签根本解决不了,因为压缩在字符串解析阶段,格式化是后面才做的。
所以我直接猴子补丁改了parser。就这么回事。Ren’Py真野。
我懂,毕竟我想做的是前无古人的事。LLM只适合它见过一亿遍的套路——这大概也是它好用的秘密:训练素材越多,大家问得越多。但谁的创作就是堆满常见套路的?难道除了找素数、平衡二叉树,大家都不搞点新花样?
案例二
去年12月,我又在吐槽Web广告,顺便看了下Visual Studio Code官网,页面几乎全都在推他们的LLM代码补全Copilot。我不想玷污自己的博客内容,但简单说,体验很差。它给的代码不会编码表单数据——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东西。而且冗余一倍还不靠谱。还不支持HTTPS(证书三年前就过期了),要命的是本地开发没事,真上线就跪。
我很难相信最先进的API竟然不会帮你编码表单数据,结果事实证明它本来会,Copilot就是懒得用。作为一个Whatever机器,它的答案都是一次性的,也没有什么机制让人来补漏:“你忘记编码表单了!”
我们到底造了什么东西?Stack Overflow但答案得靠手快?还偶尔撒谎?我要这个干嘛?
这不是我刻意挑例子!这可是他们精心选的示范——最主流编辑器、最有钱公司、花了亿万美元研发的技术。顶配体验也就这样!烂!
但它能“输出点什么”,这才是重点。
更大的文化
显然,还是有人用这些玩意儿的。但这让我很沮丧。以前我尊敬的程序员,也开始用这种方式——不是想做事本身,而是想描述一遍需求,然后等着Whatever机器吐出一坨差不多的浆糊。这可不是编程,这叫管理,是完全不同的活。我对“管理”毫无兴趣,更没兴趣管这位天天谋害我的虚拟“宰相”。
程序员的世界变得越来越无趣。有人一上来就说“我不会这个,问了ChatGPT给了我200行,但跑不通”——我可不想帮。也不想知道有多少代码根本不是人写的。也不想面对同事觉得Whatever就等于自己的产出。更不想看人们反复被这场嘉年华骗局骗了。
前几天还看到个自称Bluesky工程师的人坚称“不用聊天机器人编程是很蠢的”。我真无法理解。如果问题简单,我自己写还更快;问题难,生成的代码极有可能有坑,或者干脆错得离谱。不懂的内容我还能去学,至少能多点知识。你们到底写的都是些什么,一大堆都是无聊废料?
还有……你们为什么这么在意?为啥
用着“好用”的工具,反而对不用它的人气急败坏?比如,有人反对语法高亮,我觉得怪归怪,也不会专门去喷他们啊。最多说一句“笑死”,转头就忘。我或许会对代码风格有看法,因为我可能得读,但有谁会这么激烈地在意陌生人的编辑器设定?
这感觉和比特币那种优越嘲讽气一模一样。比特币就是未来,2020年必取代美元,你们等着穷死吧。Sure thing, Disco Stu!历史上可从没什么失败的发明。比特币党忽悠你买得越多自己越赚钱,这也不奇怪。可程序员这样做,图什么?除非你在微软拿股票,否则也没啥好处。
顺便说,微软已经要把“AI使用情况”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了:
“AI已成为我们工作方式的核心,”Liuson写道,“就像协作、数据驱动思维和高效沟通一样,AI的使用已不再可选——它是每个角色、每一级别的核心部分。”
Liuson还让管理层“在评估个人绩效和影响力时,也应考虑AI的使用情况”。
这到底什么意思?连微软都得强推AI使用,因为它对绩效影响不够明显?技术本身有多软弱,连最大投资方都得用行政手段逼自家员工用?自家员工都不想用?
真正好的新工具,通常用不着靠硬推在头几年就催大家用,对吧?这都什么世道?
还有个Bluesky热评,也是我重新捡起这篇文章的原因:
“现在因为LLM而退出程序员行业,就像电锯发明后木匠就该辞职一样。”
我不是想批评原作者,就不点名了——但,哥们?大哥?
你到底在说啥?
其实作者本意和我想的反了,他的意思是有些人觉得LLM太牛,程序员该失业了(????),不过“LLM只是新工具”这说法我见了太多次,就假装有人真是这个意思:“只是最新工具!”这样我不用整个重写。讽刺的是,我这段已经因为引用这个说法重写过一次了!抱歉Simon。
我是不懂前因后果,但我知道,电锯能干嘛?切直线,这就是它的本事。它不会切歪,也不会糊里糊涂给你拼块木头。它不会扔骰子猜你想切什么,只管切直的。
如果我是木匠,同事们全都迷上了一个只要扔2×4木头进去、转眼就能变出椅子的“刀片怪”,我说不定真会考虑换行。
大家老是把LLM比作计算器、螺丝刀、数码相机什么的,我只想问,他们真的用过这些工具吗?计算器是帮你算数——自动化枯燥重复的部分——但你还得自己按对按钮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。你不能直接把题目输进去就收获Whatever——那种听起来靠谱、准确性还得自己把关的鬼玩意。
当然,工具极限用多了都会踩坑,电锯也不是没切过手。工具本有“边界”,但LLM的“边界”无处不在,随时随地、同样的输入都能得出不一样的结果。理论上你还能自定义工具,但90%人说自己“自定义LLM”,不过就是开头加句“请用客户服务口吻回答”。最先进的定制方案,就是让电脑多说点漂亮话、加一句免责声明、顺便收点钱。
这根本不是自动化,而是全新物种。我们以前从未有过一台机器,能把几乎任何输入变成Whatever。可我看到无数人还拿它和切蛋器并列发明,真觉得自己快疯了。
那如果它真的“变好了”呢
我也不知道。如果真变好了呢?啥叫好?我读着发布会,细则里写着“现在终于能正确数出Mississippi里的字母数了”,可依然是一坨烂。
如果它不再产出垃圾?很难想象有这种世界,尤其是Whatever机器的宣传实在太浮夸。我的手机有专用Tensor™芯片,模拟“掌上AI”,了不起吧!它能做什么?告诉我这周会很热。
可如果机器没现成答案时还在编假话,那有啥用?我完全可以自己找到它最初的资料来源,至少还能知道那是“有人”写的,哪怕是错的。或许这口井已被永久毒死——只要我看到LLM生成的东西,第一反应就是:这肯定是胡扯,和现实毫无关系。
我知道很多人吐槽LLM和生成式“AI”,都爱拔高到知识产权或环保问题。我这里更像一团乱麻:气场太差,调调太难受,撒谎当兜底实在冒犯,广告还老打着“你可以不用努力,随便生成个生日贺卡啥的”的幌子,那些推手总在兴奋地憧憬“人类输入越少越好”,却不知道他们的机器最擅长生成不存在的书名。
我不知道“更好”的Whatever机会是什么样。我也想象不出。
还有艺术这档事
几天前看到推特上有人,也在嘲笑“不用Whatever机”的人。具体说啥记不清了,大致意思是:“我3.5小时就做出一整张专辑,连专辑封面都齐活。你说,我为啥不用让一切变轻松的机器?”
这话让我忍不住想问:既然人人都能这么做,那为啥还要听你的音乐?光听一张专辑都得花掉3.5小时,这3.5小时你到底动了多少手?反正我也能随时生成同样水准的东西!为啥要你这份Whatever?
没人意识到,如果你能让电脑自动做某件事,那这件事的门槛就此降低。
关于图片生成,有太多槽点(大多不太友好),但我写得有点累了。原本想谈谈不断进化的照片级AI生图,但总结起来只有一句:为什么要搞这玩意?现实里光靠造假新闻就能让几百万人深信不疑,现在还得发明一台专门批量制造假照片、假视频的机器?为什么非得搞到我手机相机App里?这些人不能去孤岛折腾自己的“欺诈机”吗?
哦对,我记得谷歌还宣传Gemini能帮你写作业。
这已经偏离“Whatever”主题了,不过每次听说学生们靠LLM混学业,我都想:我们到底在干嘛?本来人类的批判性思维就不咋地,现在一代人直接被一台输出Whatever的机器喂大,啥都不思考。大家都见过那种把“As a large language model…”原样发出来的评论或论文吧?连内容都没读,直接生成Whatever就用。
其实这都快到结论了。
Enough of Whatever
我记得Facebook曾提议在自家平台上跑一堆LLM假账号。假人发假帖,发Whatever,供大家刷广告。烂事也能变现。
我根本无法想象,哪怕只是在Switch商店上架一款用Midjourney生图的游戏,我都觉得丢人。可已经有人这么做了。Whatever。
一切开始像是在大张旗鼓地庆祝平庸。终于,社会松了一口气。我不用再写信给孙女了,不用手写三行fetch代码了,不用懂什么、也不用在意自己在做什么、甚至不用有任何想法。
随便生成点Content™就好。直接跟电脑说来点Whatever吧。
可我喜欢编程,我喜欢写作,我喜欢动手创造,然后能回头看着成品,心里想,卧槽,这就是我做的。让我输入一句模糊描述,然后刷屏等Whatever刷新到“差不多得了”,这种过程,我半点乐趣都没有。
最爱说教的人会说Stable Diffusion是“民主化艺术”,我听着只觉得蠢。艺术哪有什么国王管着不让你画?你现在就能画,只不过难,所以你宁愿花时间在推特上哭喊学技能太累,感恩电脑能让你毫不费力收获所有喝彩。
这是个极其奇怪的时代。总有发明让某些手艺变简单(当然质量也可能打折)。总有人不爽自己的辛苦活被轻松取代。美国新教劳动观更是纠缠其中,但我本不崇尚苦劳本身——我的反感更深一层。
因为,这次不一样。现在被推销的是一台“什么都能干”的魔法机。这远不是“你会不会手动对焦拍照”这种小事,而是关于思考、行动本身。
我并不觉得每个人都必须去画、写、编、创造,啥都不是义务。如果你不想,完全OK。
但最让我火大的,是这种魔法机的推销,建立在“做事本身毫无价值”之上。只要做点什么还有点价值,那就一定比按下按钮等Whatever要强;可如果你是Sam Altman那种人,你的生意全靠让大家裁掉所有员工换成ChatGPT,那你必须消灭“做事有意义”这种想法。这才是你最大的敌人。你必须让“行动的价值”彻底破产。
我觉得这很糟,他很烂,他的机器也很烂。所以去他的,去他那破机器的。
做点东西,创造点东西,然后放到你的网站上让我看看吧。
作者简介:作者是一位长期活跃于技术与文化观察领域的博主,以维护自己风格鲜明、犀利直言的“fuzzy notepad”平台著称。
本文收录于我每周五更新的《灵感电波》第 83 期。 每期我会精选 5 篇值得一读的深度好文,用中文精编呈现。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内容,欢迎订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