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生们究竟如何使用AI?

原文:How Are Students Really Using AI?

Derek O'Connell|The Chronicle|2025.07.14


关于人工智能对大学生的影响,舆论场上争论不休。无论是《连线》(Wired)还是《纽约客》(The New Yorker)这样的主流媒体,都频频为此腾出大块版面。在《The Chronicle》也能见到类似的两极观点:一边是AI将彻底变革学习和学生体验的乐观派,另一边则担心AI正摧毁这一切。但在热闹的讨论背后,真正的数据却难得一见——轶事有的是,系统性的调查却很少。如今,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涌现,情况终于开始发生变化。两年半下来,我们对“谁在用AI、用来做什么、怎么看AI,以及AI对学习意味着什么”有了更清晰的初步轮廓。

首先,究竟有多少大学生真的在用AI?(这里所说的AI,主要指ChatGPT、Claude等大语言模型。)各类研究和民意调查从2023年中期ChatGPT声名大噪开始,数据五花八门:有研究显示,16个国家中有86%的大学生用过AI;瑞典的大学生使用率在36%到43%之间;哈佛是65%;美国大学生为56%;明确使用ChatGPT的美国大学生为37%;14到22岁的美国学生有51%在用;美国本科生为46%;每周用AI的美国学生为42%;美国四年制高校学生中有65%在用;79%的学生用AI辅助学习(39%偶尔,40%频繁);美国本科生中高达92%。也就是说,大学生AI使用率从三分之一到几乎全部不等,但平均下来,大约在一半到三分之二之间。

虽然数据有波动,但细看之下还是能看出趋势。首先,随着时间推移,AI的使用率在急剧上升:2023年有14%的学生用AI,2024年升到36%,2025年已达42%。那项“92%本科生使用AI”的调查,一年前还是66%。而K12学生的使用率也在一年内翻倍。第二,学历越高,AI使用率越高。K12学生用得最少,研究生反而最频繁。第三,专业不同,AI使用差异明显:商科、理工、社科的学生用得最多,对AI的担忧也最少,而人文学科学生则相对谨慎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数据大多是在OpenAI为大学生免费开放ChatGPT Plus、Cluely上线专为“考试作弊”设计的AI应用之前采集的。

那么,学生们到底用AI来干什么?主要用途集中在“查资料或获取解释”(50-70%)、“生成创意或头脑风暴”(40-50%)、“写作辅助(查语法、编辑、写作起步、初稿)”(30-50%)。大约有25-35%的学生用AI写完整论文、答题甚至应付选择题(OpenAI有相关调查)。大部分学生自称只是把AI当作“辅助工具”,但“辅助”究竟意味着什么,其实很复杂。至于那些明目张胆用AI作弊的学生,86%表示他们没有被发现;即便被抓到,也有三分之一以上没有受到任何惩罚。

学生怎么看待AI?哪怕在重度用户中,态度也分歧明显。比如,一项调查显示,56%的学生对AI用于教育持积极态度,但同时有54%担心AI会影响自己的学习,二者有相当重叠。大多数学生认为AI既有正面影响,也会带来负面后果。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(HEPI)的调查显示,50%的学生担心AI“幻觉”(AI输出虚假或不准信息),37%担心偏见,18%觉得不用AI可能学得更多(有趣的是,在这项“92%本科生用AI”的调查中也有这样的声音)。还有一项针对高中生的对比调查,显示AI普及前后学生作弊的比例并未增加(可能的解释是作弊方式变了:从找代写或“辅导”平台转向了AI,但比例没变)。实际上,15-25%的学生认为AI根本不该出现在教育中,或自己拒绝使用,约一半的学生觉得用AI就是作弊。HEPI调查中,学生使用AI的首要理由是节省时间(51%),其次是提升作业质量(50%)和获得即时支持(40%)。另外一个耐人寻味的发现是,学生认为AI“不会评判我”是他们感受到AI最大帮助的理由,紧随其后的是匿名性、敢问平时不敢问老师的问题、以及更愿意接受AI而不是教授的反馈。

AI政策,显然越来越重要。好消息是,政策的普及正在提速:BestCollege 2023年的调查中,58%的学生称学校有AI政策,到了HEPI 2025年调查,这一比例已升至80%。当然,很多学校的政策其实是“由老师自己决定”,这就造成极大差异。超过一半的学生说,老师要求或强烈鼓励在作业中用AI,但Intelligent.com的调查也发现,有72%的学生至少遇到过一位禁止AI写作的老师。政策如此分散,制定并明确宣讲一套清晰的政策就变得非常必要。

那学生希望学校怎么做?Digital Education Council的调查显示,五分之四的学生觉得学校对AI整合不够,三分之二希望AI能更多参与教学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希望AI无限制介入。只有18%的人认为“主要由AI创建和授课的课程”比传统课程更有价值;55%的人觉得教学过度依赖AI会降低课程含金量;89%担心AI批卷(或许可以问问那些交AI作业的学生,是否愿意AI来给自己打分)。最常见的建议是“让AI聊天机器人提供24/7随时帮助”,这也契合学生用AI节省时间、获取即时反馈的需求。换句话说,学生认可AI的重要性,但绝不希望AI取代老师。

AI这么用,真的对学习有帮助吗?业界总在鼓吹AI能辅助学习,也有初步证据显示AI的确可以提升学业表现,甚至思维能力。但“怎么用”才是关键。比如,乔治华盛顿大学机械与航天工程教授Lorena A. Barba给学生配备了“只学本课程资料”的AI聊天机器人,结果学生们只是把作业原题粘进去,让AI直接给答案,然后反复追问直到AI答对。Barba反复在课堂上告诫学生不要这么用,也演示了如何“正确地”用AI,但学生根本不听,甚至在她后来限制AI使用时愤怒反弹,因为他们已经离不开AI了。Barba感叹:“事后看来,他们其实需要的不是演示和口头建议,而是更系统的AI使用指导。”这样的例子让我们警惕:学生自己并不总知道AI究竟有没有帮到他们。

只有18%的学生认为AI主导的课程比传统更有价值;55%认为过度依赖AI会降低课程含金量;89%担心AI批卷。

Barba认为,这背后其实是“能力错觉”:学生觉得自己学会了,但其实只是“感觉良好”而已。就像听完一场激情澎湃的讲座,觉得醍醐灌顶,转头却发现其实啥也没学到。只有真正投入心力,才能把知识和技能融入大脑深处,形成系统性思维。那些浅尝辄止的内容,或者只给“虚假自信”的反馈,不过是“空热量”——填满胃,却没营养。学生渐渐习惯了“拿好成绩”而非“真正学习”。

“能力错觉”还跟“认知卸载”有关:把思考的负担外包给工具,自己轻松了。认知卸载本身是好事,比如用PDF的搜索功能快速定位信息。但如果被卸载的正好是“关键思考”环节,那结果就是“认知负债”:越来越依赖外部工具,思考力逐渐退化。最新研究发现,AI用得越多,记忆力、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反而越弱。当然,也有研究发现AI短期内能提升这些能力,但多局限于“梗概记忆”(只记住大意),而不是“细节掌握”。AI很容易让人产生“我在进步”的错觉,却悄悄掏空了学习本身。

当然,这并不是说AI对学习就没帮助。绝大多数学生并非直接让AI写整篇论文。《The Chronicle》最近报道指出,许多学业优异的学生用AI反而更好地巩固了学习,比如用AI整理笔记、生成学习提纲或习题、润色、提供多种解题思路。只要用得合理、警惕AI“幻觉”,AI确实是高效的学习助力。毕竟,同伴帮你修改、给你新思路,谁会拒绝呢?AI也能扮演一部分这样的角色。

真正深度的学习,尤其是高等教育中“基于能力的成长”,需要大脑主动参与、反复锻炼。Barba原本希望学生用AI“助力学习”,结果学生却用它“替代学习”。这里其实暗含三种模式:一是AI作为“学习的加速器”(比如给出选题思路或表达建议),帮你更快进入核心任务;二是AI直接“代劳”,比如答题;三是“补充学习”,即AI和自己的工作结合(比如帮你查资料、列大纲)。这个“灰色地带”往往容易被忽略,其实AI究竟是帮了还是害了,得看具体目标和情境。

以“列大纲”为例,有时只是机械化地归纳模板,这种情况下AI帮你更快搞定本无意义的环节,是“助力”;但如果课程目标正是锻炼信息梳理、结构提炼的能力,让AI包办则等于“偷工减料”。有时有用,有时反而有害。问题是,大多数学生未必分得清,而能力错觉让他们更容易误判。Barba反复提醒学生“正确使用AI”也无济于事。

更棘手的是,AI使用的“边界”会不断滑移。正如《纽约客》的Hua Hsu发现的那样,几乎所有受访学生都经历了“从一点点依赖,到全面外包思考”的转变。最初只用AI理清思路,后来变成把整件事都交给AI,享受“几分钟解决任务”的快感。AI带来的这种便利,从“合理”滑向“有害”,甚至影响到生活的其他方面——从最初的日程助手,发展到生活的总管,甚至成为虚构的“灵性导师”。如何把控AI的恰当使用,将是未来社会和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