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新事物的四阶段心法
原文:My 4-Stage System for Learning Anything New|Tiago Forte|Forte Labs|2025.06.30
你发现了某样新奇的事物——也许是vibe编码、可持续投资,或是酸面包烘焙。你满怀激情,幻想着掌握这项新技能的样子。但现实随之而来:你该从哪儿开始呢?
网上有无尽的教程、课程和“终极指南”。你的收藏夹越来越沉,塞满了“以后一定要看”的资源。几周过去了,你还停留在规划阶段,离真正开始学习毫无进展。
最近,在 Second Brain 社群的月度问答中,有人问我:“当你学习一项新工具或技能时,有没有一套方法论?比如探索、重复的不同阶段?”我想了一下,才意识到:其实我确实有一套系统化的学习方式,只是从未正式写下来。
这套方法我用了很多年,从生产力系统到自我成长都验证过它的有效性。现在,我想与你分享。
重点在于:目标并不是把每一项尝试都练到精通,而是高效判断什么值得深耕,什么可以放弃。
⸻
第一阶段:沉浸 —— 最大限度地接触新领域
第一步是进入陌生领域,建立感知。这时你要像管理资产一样分配自己的内容摄取时间。
比如ChatGPT刚上线时,我立刻把20%的内容摄取时间拨给AI。休息时不再看乱七八糟的视频,而是点开和AI相关的内容。散步时也不再听老播客,而是换成AI主题。
具体怎么做:
- 订阅3-5个该领域的newsletter或Substack
- 关注核心YouTuber和播客创作者
- 重新分配原有的内容摄取时间(不增加,只换方向)
- 目标是建立全局感,不是钻研细节
关键洞见:只要暴露在足够的输入中,大脑就会开始自动建模,形成认知结构,不需刻意用力。
如何在噪声中找到好资源?
- 向朋友或社群求推荐——多个推荐出现同一个名字,往往是信号
- 忽略热度指标——点击量、订阅数常导向平庸内容,真正有价值的往往口耳相传
- 寻找“冷门资源”——我还建了一个名叫“obscure PDFs”的subreddit,专门收集这类隐藏知识
- 贴合自己的媒介偏好——我喜欢文字胜过视频和音频,因为我不通勤。顺着自己习惯来,效率更高
⸻
第二阶段:动手 —— 快速做出一个作品
很多人会困在“教程地狱”,但关键在于尽早动手。只有开始做,才会遇到真正的难点,获得真正的认知。
你可以看几百小时的编程教程,但只有做过项目,才算真正理解。
我学 vibe coding 的时候,直接给自己一个周六,做了个“死亡时钟”——预测你死期的计算器。这是一次真实项目,有时间限制、有实际交付,学到的远超理论。
具体怎么做:
- 给自己设一个短期限(最多一周)
- 选一个简单、具体的项目
- 接受它会很乱、不完美
- 目标是“完成”,不是“完美”
关键洞见:做东西能暴露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,而真正的学习,就发生在这个差距里。
⸻
第三阶段:系统学习 —— 找到你的“导师”
经历了接触和实践之后,你会逐渐辨别出谁是真懂行的人。
这时再进入结构化学习,但重点是:不要从所有人身上学,只选1到3位真正值得深挖的“导师”。
比如:
- 我在自我成长方面深入学习 Joe Hudson 和 Art of Accomplishment;
- 在营销上跟 Billy Broas 学;
- 写作上参考 Venkatesh Rao;
- 读了 Ben Thompson 十年来的所有 Stratechery 分析;
- 目前正偷偷“拜师”YouTube编剧 George Blackman;
- 还从 adrienne maree brown 那学到了身体感知与仿生智慧。
这种“深挖一人而非浅尝十家”的策略,帮助我实现了许多关键性的成长跃迁。
具体怎么做:
- 按“成果”选择老师,而非“知名度”
- 避免东拼西凑,专注跟随某一套方法
- 把他们作为信息筛选器,过滤其他噪音
- 若他们有课程或社群,有条件就投资进去
关键洞见:一个好导师胜过二十篇教程。用导师的眼光过滤世界,你会学得更快、更深。
⸻
第四阶段:连接 —— 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
最后阶段,是激活我们天生“传播与共创”的驱动力。
真正深刻的学习,往往发生在你加入一个实践社群、甚至成为组织者之后。无论是发起聚会、建立讨论小组、或办活动,这些都能显著加速你的成长。
我每年都会办一场类似 mastermind 的线下聚会,目的就是将线上关系变成线下合作和友谊。那种亲密连接,是任何教程都无法替代的学习助推器。
具体怎么做:
- 主动联系你学过的人或老师
- 参加线下会议、研讨会、Retreat
- 找人合作搞项目
- 加入相关主题社群
- 在社群中承担责任或组织者角色
- 自己发起一个讨论会、主题派对或小型黑客松
关键洞见:当你成为一个能连接他人的人,不仅加速了自己的学习,也提升了他人的成长。这就是学习的飞轮效应。
⸻
隐藏配方:把学习变成游戏
有一个“万能催化剂”能穿越以上四个阶段——那就是玩心(playfulness)。
有社群成员在讨论时说过一句很打动我的话:“只要我能把某件事变成一种‘男孩式的探索感’,我就学得更快,也更接近内心的热情。”这不只是个人偏好,心理学研究也早已证实。
Peter Gray 在《Free to Learn》中提到:好奇、玩心与社交,是人类学习的三大本能驱动力,它们不是可有可无,而是人类最强大的学习机制。
儿童在学步前就能靠这三点习得关键技能。若我们能恢复“玩”的状态,就能重新激活这种强悍的学习力。
如何培养玩心?
- 把自己当好奇宝宝:什么都没看懂?那就边试边摸索
- 允许“浪费时间”去瞎玩:不走直线也没关系
- 把挑战变成游戏:比如“一周内学10个新概念”“用这个新技能做个无厘头作品”
- 拥抱“新手之心”:别执着于看起来专业或完美
关键洞见:当你不再把学习当回事时,反而学得更快。就像Gray所说,“探索”时你的表情是专注紧张的,“玩耍”时才是放松、微笑的。而深度学习,恰恰发生在那个微笑里。
⸻
最后的真相:大多数学习注定要“夭折”
这听起来可能出乎意料:大部分学习项目最后都会中途放弃,而这本来就很合理。
我们时间和精力有限,大部分兴趣只是阶段性尝试,不必一一变成终身事业。硬撑着读完每本书、练完每项技能,反而拖慢你找到真正热爱的节奏。
检验一项技能是否值得继续,不在于你喜欢它,而在于它能否带来可验证的成果。比如:它能让你卖出一份产品吗?有人愿意为你用这项技能做出的东西付钱或花时间吗?这是一个高标准,也正因如此,它才有价值。
最重要的是:你可以在任何阶段优雅地放弃。如果到第二阶段还提不起劲,那就果断放下。这不是失败,而是一次精准筛选。
当你发现某个主题穿越了四个阶段,且你仍旧兴奋、愿意投入,那就说明:它,值得你投入人生的复利。
作者简介:Tiago Forte 是 Forte Labs 的创始人,也是广受欢迎的「Building a Second Brain」(构建第二大脑)方法的提出者。他致力于帮助人们在高度数字化的时代中,更高效地管理信息、提升创造力。从他因慢性病开始研发生产力系统,到如今已有数万人通过他的书籍、课程与社群受益,Tiago 在过去十多年间不断探索“如何让人类发挥其创造潜能”的核心问题。他的工作遍及书籍(《Building a Second Brain》《PARA 方法》)、博客、播客、线下课程与会员社群,每一项都旨在帮助你搭建一个值得信赖的“数字大脑”,以实现更清晰、更流畅、更有成效的工作与生活。
本文收录于我每周五更新的《灵感电波》第 82 期。 每期我会精选 5 篇值得一读的深度好文,用中文精编呈现。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内容,欢迎订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