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没有叛逆过的孩子的人生,可能是一场漫长的苦难

16岁的我,站在运河边,想跳下去

一个没有叛逆过的孩子的人生,可能是一场漫长的苦难
Photo by Vignesh Jayaprakash / Unsplash

原文:【一席】杜素娟:一个没有叛逆过的孩子的人生,可能是一场漫长的苦难。

杜素娟|一席|2025.08.18


大家好,我是杜素娟,来自华东政法大学,也是B站“杜素娟聊文学”的UP主。
在大学里教书已经26年了,我一直很关注青少年的成长。
所以今天带来的话题是——青春期:彷徨少年时

我们来谈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:青春叛逆期。

其实我个人并不太认同“青春叛逆期”这个词。为什么呢?大家想想,“叛”是违背正确才叫叛,“逆”是忤逆长辈权威才叫逆。当我们用“青春叛逆期”来界定青少年的某个成长阶段时,就已经先入为主地给它贴上“错误”的标签了。可青春叛逆期,真的是错误吗?

在这里我想推荐一本书。德国作家黑塞写的《德米安:彷徨少年时》,可能很多朋友都读过。书里讲的是一个少年辛克莱的成长故事。

辛克莱从小生活在一个有教养的家庭,父母慈祥,他努力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,童年就像童话般安静温暖。但成长意味着有一天我们必然要与复杂的世界正面相逢。辛克莱开始遇到糟糕的人和事,甚至遭受霸凌和欺辱。他很恐慌,于是说:“我的童年已经变成了废墟。”

童年和少年的最大区别是什么?童年时期,我们和父母的世界高度重叠,父母的管控非常有效。但进入少年,孩子渐渐走出父母的视野,遇到的问题超出了父母的经验。这个时候孩子迫切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帮助。

遗憾的是,辛克莱的父母没有接收到孩子无声的求助。他们像很多父母一样,希望孩子永远停留在童年,单纯、乖巧、听话,以为这样就安全了。结果是,辛克莱失望,逐渐与父母疏远。他的秘密不再告诉他们,父母的关心在他看来只是无用的唠叨。父母还要求他“听话”“服从”,反而把孩子推向了对立面。

于是他开始用极端的方式吸引注意:邋遢、酗酒、打架。他冷笑着无视父母的哀求和威胁。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所谓“青春叛逆”。

但问题是,青春叛逆期真的是灾难吗?还是,它其实是自我成长的契机?

其实孩子的行为背后只有一句话:“我想得到帮助,我要学会独立思考,我需要被认可。” 这能是坏事吗?不会走路、不大会说话的孩子都很危险,更何况一个没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呢?所以,这正是自我意识萌发的第一步。

聪明的父母会接住这个信号——观察孩子的兴趣、特长、处境,和孩子一起制定成长方案。就像帮小树长出枝丫,帮雏鸟破壳展翅。就像书名《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》所表达的那样,真正有格局的父母能做到托举孩子、也能做到放飞孩子。

所以,“叛逆”未必是坏事。它像一张牌,正面是“不听话”,反面却是“自我成长”。而所谓“不叛逆”,它的另一面可能是“个性的压抑和扼杀”。许多“不叛逆”的孩子,长大后反而更危险——他们成了讨好型人格,把整个人生都交给别人来定义。

青春期解决不了的主体意识,会拖到更晚才爆发。有人25岁,有人30岁,甚至40岁才突然觉得“我的人生不对劲”。于是他们喊出“我要自我养育”。但这其实是对已经成型的人生进行修修补补,成本极高,也令人心痛。

所以,当孩子喊出“我的人生我做主”的时候,我们不能简单地说“这是叛逆”,而要看到这是自我成长的信号。黑塞称之为“破壳”——挣脱束缚、寻找自我的青年,就像奋力冲出黑暗蛋壳的大鸟,那是一个壮丽而充满力量的瞬间。

然而,青春的“破壳”之路充满风险:

  • 有的孩子被否定后退缩,放弃独立思考;
  • 有的孩子陷入盲目对立,成为“杠精”;
  • 还有的孩子走向自我毁灭。

辛克莱说:“我只想遵从内心生活,怎么就如此艰难?”每次读到这句话,我都心酸不已。

所以我想给几点建议。

第一,接受人生的底色就是“艰难”。鲁迅在《野草》中说:“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,于无所希望中得救。”人生常常是无所有、无所希望,但我们仍要像他说的那样,“装作喝干一杯酒”,给自己壮胆,继续走下去。

第二,不要害怕错误。人生是一部错题集,只有从错题中总结,才能走向正确。

第三,学会证伪与证实。像我16岁高考失利,却活下来,证伪了“失败就完了”的谎言;像哈姆雷特那样,不轻信鬼魂的权威,而要用逻辑思维亲自证实真相。独立思考必须走这一步。

最后一个词:沟通。真正的思想不是驳倒一切,而是兼容并蓄。世界就像大象,每个人都只能看到一部分。我们需要倾听别人的角度,把他们的合理性吸纳进来。

当然,我也要对父母和老师说:请收起成年人的狂妄。 不要总说“你永远是孩子”,不要当“摄政王”,更不要只当“闹钟”,在几个关键节点敲一下铃,而不真正理解孩子的处境。那不是帮助,而是捣乱。

成长不仅是孩子的命题,也是父母的命题。孩子要破壳,父母和老师也要破壳,不断打破旧知,建立新知。

有人问我,为什么五十多岁还能和大一学生保持共鸣?我说,因为是学生在引领我成长。

人生是一条通向自我的旅途,每个人都是探索者。今天看到很多父母带着孩子来听讲,我很感慨。这正是最好的状态:我们一起来探索,一起成长。

谢谢大家。


作者简介

杜素娟,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教授,专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,曾出版《市民之路:文学中的中国城市伦理》《孤独的诗性:论沈从文与中国传统文化》《欧美文学简史》等多部著作。

她在高校任教逾二十年,却始终保持课堂活力和学生爱戴:期末学生评教常获全A评分,连续十八届被评为“我心目中最佳教师”。她将“以文学为舟,以共情为桨”,通过线上线下平台与年轻人对话,IP“杜素娟聊文学”覆盖百万青年。


本文收录于我每周五更新的《灵感电波》第 89 期。 每期我会精选 5 篇值得一读的深度好文,用中文精编呈现。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内容,欢迎订阅。